【泳灘背後】龍尾灘生物搬遷生死未卜 土木署:半年至一年後跟進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建一個泳灘,到底需要多大的代價?近年大埔龍尾灘的生物如管海馬、海星,因改建泳灘爭議而獲市民關注,更成為大人小孩的生態學習場地,但最終泥灘仍被拍板改建。今日土木工程拓展署向環團示範撈捕及遷移生物,遷移工作約兩星期前開始,約10日前微調,今日已完成近半。現場所見泥灘上一片荒蕪,龍尾灘漸漸失去原來光彩。
「守護龍尾大聯盟」發言人李少文指署方撈捕方式馬虎,亦不能回應如何追蹤遭遷移的生物。已爭取保護龍尾生物近10年的他慨嘆:「始終制度不改,我們做到都很有限。」

承建商聘請的魚類專家與工人正捕捉龍尾灘生物。(黃妍萍攝)
+1

「放生」後難追蹤 成效永遠是謎

大埔龍尾灘鄰近大尾篤龍尾村,2007年政府提出將龍尾灘200米長範圍改建為人工沙灘,更將該處評為低生態價值地,「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網民隨即自己調查該區生態,發現多種被列為「易危」或「瀕危」的物種如管海馬、大螻蛄蝦等,10年來更錄得逾400種海洋生物。

聯盟曾向政府提出司法覆核,最終敗訴,上月尾土木工程拓展署開始遷移泥灘生物至附近獲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的汀角東,至今已完成近半工作。現場所見,承辦商以撈網尋找海星、海膽等生物,但範圍僅限表土。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工程師鄭建文指,半年至一年後會在汀角東跟進生物情況,惟現時未知有多少生物已被遷移,亦難以追蹤被移生物,屆時只能靠數數目作評估。

「守護龍尾大聯盟」質疑搬遷前未有作長時間試驗,發言人李少文指,汀角東是紅樹林,且水較深,環境不同,未知被移生物能否生存。「他(署方)說半年至一年才跟進,這樣很難知道成效。」

承辦商人員將在龍尾捕獲的海星、海膽等放到汀角東。(黃妍萍攝)

水質、水深未必適宜游泳

除了生物存活率成疑,人工海灘工程亦有機會進一步污染海洋——沙粒要從海床挖掘,變相破壞海床生態,挖掘過程亦會增加懸浮粒子數量,令海水變得混濁。李少文又指,護沙堤工程或會造成水流改向,連帶影響汀角東的生物。而且日後泳灘建成,水深、水質是否適合游泳仍是疑問,「龍尾本來是內灣,再加建護沙堤,就變成內灣的內灣,就像一個死水池,死水會否乾淨?」

人工建灘在香港不是第一次,上次是海沙流失頻仍的屯門黃金泳灘。2008年該泳灘因海沙數量大減而要局部關閉泳灘,2009年重鋪海沙耗資490萬元,但成效欠佳,沙灘上的岩石甚至瞭望台的樁柱均嚴重外露。

挖泥車壓過,李少文指潛在淺土處的生物或已被壓死。(黃妍萍攝)

環團:環評制度、要求須改革

挽救龍尾無望,李少文希望政府提升汀角東地位,「雖然這裏是SSSI,但其實是不受保障的,倒泥頭已經可以破壞生態。」多年來爭取保護龍尾,他表示見盡環評的不可靠:「現在由做工程的叫顧問做研究,環評的要求又低,只說旱季、濕季要做,他(環評公司)便只在旱、濕季各做一次,那一次是否真的能清楚知道整年的變化?」他又指今次署方在表土撈捕生物方法體現到政府態度馬虎,「眼見的就做,見不到的就當看不見。」他說: 「這麼小的工程都有很多甩漏,大型工程更難說。我們很需要政府有更多的透明度,更多事前諮詢。」

昔日充滿生物的泥灘,將變成了無生氣的泳灘。(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