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不壞.三】家暴、貧窮「所有社會問題反映在小學生身上」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與其說是群育學校,倒不如說是家庭支援不足下,流落荒野少年的暫時避難所。東灣莫羅瑞華學校的小學生們,大部分都有在主流學校就讀而不甚順利的經驗。在全港學生同上數學堂的白晝,他們可能想着吸毒的母親、昨晚父母的爭吵、或者暴打自己的同居人。在現今學制底下,這樣的故事也許不比一條數學題的答案更能被理解和看見。
攝影:鄭子峰
(此為群育學生報導系列七之三)

第三章
荒野上所背負的—主流學校、社工沒能做的

破碎家庭、毒品、暴力中長大

「群育的意思,是學生欠缺社交能力,他要學習和人相處、解決生活問題。」校長卓德根2001年加入東灣工作。群育學生在最多12人的小班中學習,課程編排與普通學校分別不大,只是因應學生需要調適,如每星期有自主課、課外活動;學生也透過寄宿活動學習與人共居。

在不盡明亮的路上,有些人在掙扎中匐匍前進。

在偌大的飯堂,所有學生安靜地進食。這是學校規矩之一,防止他們在吃喝言談間彼此不經意的挑釁冒犯,引發衝突。卓德根低聲說:「你看那邊很靚仔的,阿爸把阿媽打到半死不生,阿媽報警、跳樓,受傷後,聽說再搬回去同住,沒有離婚。」

在他眼中,細節背後總有原因。另一個九歲小男生比同齡小孩瘦小,他母親是吸毒者,一次學校假期後男生沒有回校,原來想留在家中照顧阿媽;看更說他曾下樓來討食物吃。也有個非華籍學生常擠眉弄眼,中英夾雜地說話唱歌逗人開心,他本在離島讀書,後來父親偷他的書簿津貼,有段時間他逃學,到處去玩。

吃飯時安靜得只聽見碗碟輕輕碰撞的聲音。
起碼有六成學生,恰恰是家庭問題導致情緒行為問題,兩者關係很複雜。
東灣校長卓德根

「破碎家庭、老夫少妻等家庭失效,起碼有六成學生,恰恰是家庭問題導致情緒行為問題,兩者關係很複雜。」卓德根亦觀察到少數族裔家庭無法融入社會,不論經濟和教育都需要支援。「當父母把子女放入群育學校,他們自己都正在休息。」

他漏出一聲嘆息:「你看他們細細個,卻背負很多與他無關的事情。在主流學校,或者一般社會的人,見到他覺得好曳,我們卻是天天對住,隨手就睇到報告—原來發生這樣的事,要攬吓佢,畀多啲機會佢。」但也不是所有學生都想改變。「舊時有些學生入讀群育正值青春期,當你講權威,佢比你講得更多,要落你面獲取成功感。在道別晚會用粗口鬧我、叫我四眼龜、跟我鬥快反枱;有些畢業後無心向學,或者被人踢入會。」

水瓶豬和添樂的星座一樣,儘管久經磨損,不太乾淨,他還是喜歡抱著睡覺。公仔污糟了為什麼不換隻新的?「為什麼要換?」添樂問。
貧窮、精神病等等,社會所有問題都會在小學裏反映出來——反映在他們子女的身上。
小學駐校社工黎柏然

主流學校社工:小學體現社會問題

群育學生除了本身有學習障礙,亦很大部分正面對家庭及情緒危機,那麼問題就不只是群育學生—更多兒童正面對同樣的處境。主流學校可否及早發現這些求助的手?在某主流小學駐校四年的社工黎柏然覺得,小學輔導制度底下,駐校輔導人員猶如陷入工作泥沼,很難個別深入輔導眼前學生。

「貧窮、精神病等等,社會所有問題都會在小學裏反映出來—反映在他們子女的身上。」曾經有學生的母親患有精神病,社區缺乏照顧的資源,兒子不放心她一人在家,於是缺課。「也有學生本身居於劏房,要幫手執紙皮又怎兼顧讀書?」

黎工作的學校位於公共屋邨,接觸的學生和家長大多基層出身,雙職父母不少;加上家長未必有能耐或學識與子女複習功課,長工時的結果是學校成為重要的託兒角色,他們的課後補習班約有200個名額,申請卻超出一倍,「我認為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一定是家庭問題先行,並與工時等等議題扣連。」

群育學校和宿舍其實是某些危機家庭暫時交託子女的場所。

是什麼讓駐校社工無法深入處理學生情緒問題?詳看下集,或延伸閱讀群育學生報導系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