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不壞.六】生活即戰場 小學生要學交水電費、開繳費靈?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群育學校長大的細路,最後往哪裏去了?即將畢業的群育中學生阿明(化名)在漫長的青春期裏,都覺得自己是被塞進去三角形裏面的一個圓形。當一個圓形長大了,他要怎樣將自己嵌進到處都是形狀規範的社會?抑或像一些少年,無處可去,犯罪掉進監獄的迴路,又或從此消失不見?
攝影:鄭子峰
(此為群育學生報導系列七之六)

第五章
教育該長什麼形狀

東灣的大嶼山校園像個綠色叢林。學生穿梭其中,顯得尤其細小。

迷路之必須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老師姚文基有一次帶小六男學生到荃灣社區去闖,老師什麼也不做,只看顧他的安全。那天任務是認識該區基本生活物價,到勞工處找份能力所及的工作,男生立即想到侍應、油站職員和保安,後來姚那天寫道:「一看到應徵要求是略懂英文和中五程度以上時,便立即放棄,因為他早已認定自己只能夠完成中三課程。」男生來來回回調查了衣物價錢、電話費和房租,之後想要去超級市場卻尋不得路,老師又不會主動幫忙,結果三分鐘的路,拐了好多個圈。

「會不會太早了點?大部分人和我在小學的時候,每天最大煩惱僅僅是做功課。」姚這樣想着。在男生毫不認識的鬧市裏頭,他隨便選了一條路,有時問路人卻指了錯的路,有些人看着他滿帶不屑,這場迷路,擬真得使人沉默,對於家庭失效或無法融入主流的孩子而言,生活即戰場。

宿舍生活叫小學生學會照顧自己。

小學生學交水電費、開繳費靈

「想要告訴他,將來你有機會自己照顧自己喇。」校長卓德根頓了頓,問道:「好殘酷是吧?但現實本如此。」他們教即將畢業的小學生搵樓、租屋,學習計算金錢,如何交水費、電費,寄信去勞工處搵工,去便利店開一個繳費靈。「平時在這個年齡,一般的父母會安排好。但他們好多需要靠自己。」

離開群育學校,意味着離開知道他故事的人們,踏進一無所知、別人也對他一無所知、沒興趣知的場域。如果父母連照顧自己都有困難,他們要怎樣照顧自己?在大眾目光下,要怎樣帶着他們的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活下去?

荃灣那次的小冒險,三分鐘的路,最後用了一小時才到達目的地,男生沒有放棄繼續向陌生人問路,在超級市場,以學校給予的20元,買了一支眼藥水給當通宵保安員的爸爸。

小學生要學習的可能是獨立生活的能力。「很殘酷是吧?但現實本如此。」校長卓德根說。

有沒有一個人值得

姚文基記得有個六年級學生,長得比他還高,以前阿媽帶他去流浪,已經15歲的他,12歲才讀小三,姚跟他在學校打籃球,高佬問:「我讀到中學咩?」16歲才讀中一誰會願意收?後來高佬畢業後升中,一個禮拜不夠就退學,隨母親回去澳門了。

就算順利升學,或在群育中學就讀的少年,也有各自的命運。在群育學校及宿舍工作20年的社工Leo(化名)看着很多少年踏入更廣更闊的世界去,不再完全受家庭束縛,他們在街外有自己的兄弟姊妹、男女朋友,也可在15歲時選擇輟學,從此渺無影蹤,他覺得他們選擇走什麼路,端看有沒有一個人「值得」。

他接觸的群育中學畢業生,少數入讀大學、大專課程,也有部分人明確地發展事業,如旅遊、飛機工程、機械和巴士等等,另外大多數出身草根家庭,畢業後就打工,也有離開學校後犯事而坐監。「人需要愛,但他沒有這個對象。縱使是一個酒肉朋友,或者女朋友都好。了無牽掛就一條爛命,沒所謂,博一博(幫人運毒)有3,000蚊,就去博。」

十年之後,會長成什麼樣子?

群育不只是群育學校的事

如果群育學生因應大眾的意願改「乖」了,誰願意承接?卓德根說主流學校願意收取群育學生的意願不算高,數字上少於一半,「除非是好弱勢的學校,可能因收生不足,或者『短適』過冷河,有些原校不會說不要個學生。」

「有學校一轉介就遊說家長『短適』轉『長適』(即把學籍轉至群育學校)。」在東灣,近期20多個新接的短期適應個案,約莫兩至三個並未回原校,「原校可能說,你返原校好大壓力、好多功課,有時拋下個仔,你搞唔搞得掂呀?」校長說:「但你不會作調適嗎?小朋友積極去改變,你是否要因應其需要去改變?」學生和家長本身的意願亦有所影響,有家長覺得群育學校已然照顧一切,倒不如藉詞把小朋友留下。

群育學校盡了看顧和教育的本分,那家長和社工呢?如果家長面對照顧的困難,那社會呢?

他見過少數家庭社工將小朋友安置到群育後,六年沒探過一次,也不出席會議。「要幫這些學生,單靠一間學校、一間宿舍,做到什麼?我教得書、抑或家訪、或者家長教育?」他們有舉辦親子活動,「但無可能放低教書工作。我們要教好學生,家長教育需由家庭社工去做。我們嘗試及早介入,辨識行為情緒問題,還要其他老師、家長、社工一起行動。」

「你問教過一些仔,出世後一聲不響消失了,是否覺得徒勞無功,會。但如果我背負太多,精神會崩潰。同事要知自己的角色是照顧小朋友,使他們不會犯事、學到知識和自理。離校後是他的世界,家長要重歸自身角色,其他中學、教會、社福機構,社會都要支援。」

他的工作月曆上,聖誕假期的會議密密麻麻,東灣還有另一個身份—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有時會到其他學校辦講座,支援老師。前年東灣遷校的爭議,他覺得是個契機推翻群育學生在大眾眼中作為滋事份子的形象。他想不只是屯門的校長要知道群育學生不等於「鬧事、逃學、加入黑社會或性濫交」,還有明年校舍即將遷入的屯門社區,甚至讓整個香港都接納這些細路。現在明顯只是個楔子。

十年之後,他們差不多成年。我們找來一個群育中六學生,請他自白自己怎樣看「壞」的過去,和他想像的未來。詳看下集,或延伸閱讀群育學生報導系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