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葉笛】用一塊樹葉 吹奏一首歌

撰文:趙曉彤
出版:更新:

頭一年,是她的摸索期,從第一個音,到吹出幾個連續音符,再到吹出幾首簡單歌曲。一年後,她因為工作而接觸到最早在香港推廣葉笛的賴德輝老師——就是她姐姐當年在九龍公園遇見的人,她開始跟隨他學習,也參與了一些葉笛活動和工作坊,認識了幾個同樣喜歡葉笛的「葉友」,她才覺得自己是正式學習葉笛。至今,她學了葉笛兩年多。

一片樹葉到底如何發聲?她說:「利用兩隻手指,食指和拇指輕輕夾着樹葉,那個闊度大概和你的嘴唇闊度差不多,葉的上緣部分會貼着你的上唇,下唇就幫忙貼着樹葉,當氣吹出來了,樹葉震動,就會有聲。」

日復日的練習,至今,她已懂得吹奏約40首歌,全部都是大眾熟悉的旋律。她說,她是故意練習大家熟悉的歌曲,希望其他人聽見她吹奏葉笛時,印象會更深刻,也更易覺得葉笛和自己有聯繫。她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大自然,畢業後從事自然教育工作,常常思考個人和大自然之間的聯繫,如何讓人覺得大自然和自己是親近的?她覺得葉笛是一種樂器,同時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希望通過葉笛音樂而令吹奏者和聽眾都與大自然更親近。不過,一塊葉能夠吹出的音有限,這限制了她的選曲,「樹葉的音域大概是兩個八度,變成我很難吹快歌,很難吹音與音太近的歌,也很難吹奏突然由很低音變成很高音的歌。」

她從未學習中西樂器,也不懂看樂譜,第一種學習的樂器就是葉笛,而她想用葉笛吹奏的歌,往往在網上也沒有視像教材,她只好尋找自學方法:先把自己想要吹奏的歌曲聽熟了,然後用那首歌的旋律來吹口哨,然後才把葉片放在唇間,逐個音去試,再把自己吹出的聲音錄下來,吹到哪裏走音了,她又再試,再錄。

「我最近開始問懂得音樂的朋友的意見,也想學習看樂譜,如果要很認真地吹奏葉笛,就要這樣做。」

她喜歡葉笛,因此把自己的「自然名」改為「木葉」。自然教育的導師往往會為自己改一個「自然名」,就是用大自然裏的事物為自己改一個別名,方便學生稱呼他們,同時,他們希望自己因為「自然名」而更留意大自然。她以「木葉」為名,既因為原本名字裏也有「木」字,因為自己喜歡葉笛,同時是她一出場,用葉笛吹奏幾句,學生自然記得她。而葉笛也確實影響了她對大自然的觀察方式。有時來到郊外,在地上拾起一片樹葉,這片樹葉到底能不能吹?如何吹?它有沒有毒?可以放進嘴裏嗎?她是要認識這棵植物認識得很深,完全相信它是沒有毒的,才能放進嘴裏吹奏。

她常用的葉笛是香港常見植物細葉榕的樹葉,有時來到山野,也會用開闊灌木林常見的桃金娘。樹葉會隨着季節轉換而有一些變化,如春天的樹葉較嫩,不夠彈性,而秋冬的樹葉較乾、較脆,也不是最理想的葉笛。同一棵植物在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狀態,而同一棵植物的每一片樹葉也是不同的,「所以當你要用這些樹葉時,不是要它們一模一樣,而是接納它們的不同而去配合它,當你學懂接納樹葉的多元性,你才真正掌聲葉笛的精髓。」

「葉笛令我用多了不同感官去做自然觀察,眼睇、手摸、放入口試,聽出不同葉片的聲音的微細差異。嘴唇的觸感是特別的,有些葉會有香味,有些有臭味,放進嘴裏會有一些很特別的感覺,你會覺得和它們很親近。」

她最初是在住處附近尋找合適的葉笛,但每片樹葉的最佳吹奏期往往只有三四日,後來,她就在家裏種了一盆黃金葛,隨時都有葉笛可用,而植物也隨着她的葉笛興趣而走進她的家裏。她把樹葉放在唇間,一吹奏就是一首歌,看似輕易,但當她教導初學者吹奏葉笛時,一班同學三四十人,往往只有五個同學可以在一堂之內用樹葉吹出聲音,「吹出第一個音是重要的,不然大家都沒有心機學」,但一堂裏的失敗率頗高,她便把一張寫了葉笛吹奏竅門的筆記摺成樹葉形狀,讓同學把一片紙葉和一片塑膠葉都帶回家,希望有同學會繼續試吹。

她記得自己為了吹出第一個音,用了三日。以後就是堅持,才吹奏出一首首完整樂曲。

+1

上文節錄自第10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19日)《一塊樹葉,吹奏一首樂曲》。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