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神農氏】在石屎香港讀生態學:係愛同責任驅使我哋讀呢科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熱愛大自然的人,以前卻很討厭綠色,港大學生Nicole不介意分享,兒時自己如何討厭綠色,踩在草地一定要穿鞋,最怕成腳沾泥,也對動植物毫沒興趣。令她180度轉向的是中四參與的一場泥灘保育戰,最後龍尾灘由政府發展成人工沙灘,Nicole回家只能眼淚不斷流。
問道在香港矢志讀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是否諷刺?她答:「或者因此更應該在香港讀這科,才能替沒能發聲的去發聲。」
攝影:鄭子峰、吳鍾坤、吳煒豪、高仲明

因愛與責任驅使自己讀生態學的四位學生分別是Nicole、Matthew、Betty和阿泰。(左起)

平日聯誼:看蝴蝶、看潮間帶

前文提到眼前四個受訪大學生矢志主修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學會最近出版本地有毒植物圖鑑,教香港人如何脫毒,行山時眼看手勿動。(詳看:【港大神農氏】大學生編本土有毒植物指南:行山唔好識少少扮代表

放眼整個生態,四個人各自有自己的興趣範疇。Nicole由討厭泥土變成喜歡潮間帶、泥灘,Betty喜歡植物、飛蛾,Matthew喜歡魚和植物,阿泰則喜歡爬蟲和兩棲動物,打開instagram都是兩爬的相片。後生仔去唱K行街的同時,他們每隔幾天就會在Whatsapp 約同學一起去看蝴蝶,看潮間帶,或用相機捕捉青竹蛇水靈的眼睛。

學會早前也舉辦夜行,觀鳥等活動,也辦跨學科活動如文學導賞。

「通常人們聽到我們讀這科便問,咁你係咪好鐘意動物同維護動物權益?事實又有點不同。這科是學習生態價值,聚焦在如何維持生態多樣性和平衡。」Nicole舉例,反對捕食鯊魚魚翅主要原因未必是因為方式殘忍,而是鯊魚為食物鏈的最頂層,沒了他們會影響生態平衡。而香港現時是世界最大魚翅貿易中心,佔全球貿易量約一半。「我們更應在這根源地方改善。」

阿泰想公眾知道到處都可以欣賞大自然,這些資源對基層的精神及生理健康攸關重要,不要以為破壞自然跟自己沒關係。
我當你返七仔,朝九晚三四點,你返屋企打機,或者天倫之樂,睇吓TVB都瞓啦,邊有時間接觸大自然。
港大學生 阿泰

「我認我係大自然L」

「你說我是大自然L,我係啊。」阿泰說。這個身份身處香港卻很常被惡意戲稱為「環保L」,如Nicole,因為他們反對魚翅貿易,回到家中家人會說:「今餐唔好食魚啦,佢唔鍾意呀!」阿泰的家人很喜歡去掘蜆,朋友則會事事監察他有沒有犯錯,當他無可避免時用了塑膠也會奚落他一番。

Nicole對此是又生氣又無奈:「比如我不用飲管,他們就會笑我。其實你放諸日本,環保回收是他們每天的生活習慣,根本是香港人環保意識低。」

不過阿泰明白人們不想關心環境的其中一個原因——將生活煩瑣逐樣排行先後,人人把環境放最尾,每天生活從家出發到地鐵站到公司,回程一樣,全日很少機會接觸大自然。「我當你返七仔,朝九晚三四點,你返屋企打機,或者天倫之樂,睇吓TVB都瞓啦。」

「其實全球暖化最影響的是窮人,有錢的人做出破壞氣候和環境的事往往不須受罪。環保和公義有關。」Betty說。

龍虎山上有許多生物,也是港大生態學學生的蒲點。(吳鍾坤攝)

龍尾灘的眼淚

Nicole記得最初到大埔龍尾泥灘的感動,僅200米這麼少的地方,卻篤定了她畢生志業:「兩個鐘內已經看到好多生物,比環評所提及的多很多。」大埔龍尾灘有過400種海洋生物,22種具保育價值的潮間帶物種,包括受保護的瀕危動物管海馬。

原來早於2005年,政府已將龍尾人工沙灘列入25項優先工程項目,兩年後正式提出建議。當時環評報告指,龍尾只有23種生物,生態價值低。事件引來市民組成「龍尾戰隊」,在泥灘考察並發現環評沒提的更多物種,召開記者會批評環評低估龍尾生態價值,又指出水質極差,反對土木工程拓展署斥資1.3億元興建一個不能游水的臭灘。

關心龍尾的人組成「守護龍尾大聯盟」,並提出可以生態泳池方式維持兩者平衡,但政府不接受方案。2013年至2017年,他們多次司法覆核申請推翻環評許可證及工程,但均告敗訴。那段時間,Nicole剛認識龍尾,就看著它和原居於該處的物種被判死刑。

龍尾有逾400種生物,最初卻被政府評為低生態價值。市民對此可以怎樣做?(吳煒豪攝)
我們問他們(土木工程署工程師)如何做研究?卻發現他們的研究方式完全不科學,他成功的定義是網沒有漏生物,不是說生物搬遷到汀角東會不會死。我們說的是那麼多的生命和物種。點解政府咁做事?
港大學生 Nicole

上年12月政府正式動工,Nicole和Betty跟環團監督土木工程署的生物搬遷示範,Nicole上前問署方工程師,有沒有實驗過搬遷物種是否可行?搬遷後物種會不會死?對方答,當然有做實驗,漁網不會漏出生物。「我們問他們如何做研究?卻發現他們的研究方式完全不科學,他成功的定義是網沒有漏生物,不是說生物搬遷到汀角東會不會死。」

那刻Nicole對自己的無能感到無力。「他們不斷話自己跟足許可證,面前的人收Order做事,只想快點做完。他說自己是30年經驗的工程師,雖然第一次做生物遷移,也非常呵護管海馬。」她說。Nicole想了又想,哭過再哭,憤怒令她用龍尾例子做自己中學時的論文題目,「我們說的是那麼多的生命和物種。點解政府咁做事?」

+2
給你一個更差的選擇,再給你一個之前不願接受的選擇。郊野公園唔得就填海,整件事變得理所當然。
港大學生 Nicole

土地大辯論:填海不是理所當然

縱然龍尾迎來不能逆轉的結局,香港仍然有很多戰場正面臨威脅。城市討論土地發展,政府矢志開發1200公頃土地解決房屋問題。早前政府提議發展郊野公園引起爭議,四個學生覺得,更奇怪的是大家對政府再提出的填海卻沒甚反應。

「給你一個更差的選擇,再給你一個之前不願接受的選擇。郊野公園唔得就填海,整件事變得理所當然。」Nicole認為,在政府提供的土地選擇之中,太多預設答案,例如林鄭說填海無可避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則說未來的填海面積應比沙田更大;但指棕地零碎而發展潛力有限,無疑於收窄選擇範圍。阿泰比喻現時進行的土地發展諮詢是一場Show,「它(政府)有自己的劇本,現在只是加插表演的高潮位在中間,最後亦是朝向目標進發。」

不過特首林鄭月娥曾經以劏房戶小孩作為填海的理據,指責環保團體無視市民需要,修讀生態學的學生又怎樣想?「環團後來有論壇回應她,當日有劏房居民代表,請她別搞郊野公園,因為公園是他們可以唞氣的地方。請她要『綠野先棕』。」「綠野先棕」原則,即先利用棕地,把郊野和填海列為最後方案。

早前不少政黨和團體反對政府放棄發展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和棕地,向海開刀。(高仲明攝)
政府說,你班人只理條魚講嘢,唔理劏房戶講嘢。如果你全部起公屋,我舉腳贊成。問題在於填海後可能建很少公屋,大家最終也買不起私樓,咁樣唔得,你呃緊我哋香港人話起屋畀劏房戶,解決他們居住問題。
港大學生 阿泰

民間團體「本土研究社」在《未來土地發展真實選項:好誠實研究及公眾諮詢》中提到,填海需時25至30年,而如東大嶼都會除了建島,還要建多條跨海道路及鐵路,技術難度及成本高,估每公頃成本近4.7億元;棕地發展則需時約12年,因棕地本身已平整土地及有路接駁,加上對收購價等成本,每公頃約需1.5億元。

到底發展是否真正解決到房屋問題?本土研究社進一步指出,在政府強調未來10年出現的815公頃土地短缺量,只有49公頃來自公營房屋,佔所有用途6%。Nicole說「你聽落填海是最直接解決的方法,但起屋後,大家繼續做樓奴,最後得益者只是發展商和賣地的政府。」「政府說,你班人只理條魚講嘢,唔理劏房戶講嘢。如果你全部起公屋,我舉腳贊成。問題在於填海後可能起好少公屋,大家最終也買不起私樓,咁樣唔得,你呃緊我哋香港人話起屋畀劏房戶,解決他們居住問題。」阿泰說。

「太兒戲了。你削走一片海,加水回去也沒有用,那不是魚缸,是個海啊。」他說。「海有事,水流通,最後由我們自己食返。」

無論是泥灘抑或海,發展後便無可逆轉。(吳鍾坤攝)
But there’s no point being mad at the world for all the things you think is wrong. Let’s just hope I wise up and sharpen my presentation skills, and figure out how to actually make a difference.
港大學生Nicole、寫於龍尾正式動工發展為人工沙灘時

環境不只屬於大自然L、環保L

訪問回程巴士上,一個大叔中氣十足和街坊講:「填海咪填囉!你估民主就真係畀你話事、畀議員出聲呀,而家政府要土地,理得咁多!」小小市民有瓦遮頭足矣,如何談保育?

「孔子話衣食足知榮辱,當你為了房屋掙扎,好難再講什麼。」但阿泰仍然相信帶公眾接觸、認識環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香港人睇大自然要去海洋公園,乜館乜館,其實你屋企唔知隔幾多米就係個山,行上山少少,就會見到你係動植物公園見到嘅事物。」

四個學生們希望公眾留意未來填海的內容和數字,又如《2030+》說要發展的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填幾多部分?填幾多先滿足到?之後會不會無止境地填海?如果大家不正視、不多講填海,政府可以一出批核就亂做。只要你有一刻覺得填海可惜,也可以寫信盡量向政府表達意見。」Nicole和Betty說。

「我個人都幾易喊,龍尾事後也想過如果政府自己有set agenda,環保前景是不是很灰?但再接觸其他成功例子,便想堅持下去。」例如他們認識的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世界各地做保育工作,最近令浙江一種絕種的雀鳥找到新棲息地重新繁殖。像她於龍尾事後所寫——Let’s just hope I wise up and sharpen my presentation skills, and figure out how to actually make a difference——在憤怒後,盼望自己更加聰慧,自我裝備更好的演講技巧,尋找為社會帶來真正改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