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海洋的垃圾】被政府遺忘的海底垃圾 魚吃塑膠、人吃魚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上月山竹颱風襲港後,大量海洋垃圾被捲上海岸,有沙灘岸邊垃圾堆積成山,令人再次關注海洋垃圾問題。有環保團體曾做過調查,發現本港的海洋垃圾近八成是塑膠製品,當中有不少是廢棄漁網。你可能會問,海洋塑膠與我何干?真相是,塑膠會在海洋中分解成微塑膠,然後流入河流或濾水廠成為日常飲用水,進入人體,到頭來人類才是最終受害者。
目前香港沒有相關部門負責管理海底垃圾,海洋垃圾只會間中在海岸露面,才會被清理,其餘在大海裏浮浮沉沉的日子,是否就無人問津?

有想過海洋裏的垃圾最後會歸於何處嗎?事實是,它們終日在大海裏浮浮沉沉,若浮上海面就被海事處撈走、若被沖上岸邊就會由食環署或漁農署清走。而那些被遺忘在茫茫大海裏的「夾心」垃圾,則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浮上水面或飄到岸上,才會被人清理,甚至未等到被人發現,就被大魚一口吞掉,待人們捕魚上岸後,劏開魚肚皮才「重見天日」。

於西貢火石洲飄流的膠袋,懷疑從附近的船隻上掉下來。(黃文軒攝)

如果可以戴上潛水裝備跳下海底,你會發現不少海底垃圾:膠樽、汽水樽、鬼網等等,在陸地上的垃圾,丟進海裏不等於在世上就此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6年,曾進行為期兩年的海底垃圾研究,發現調查期間每100米所收集到的平均垃圾量有30件,其中塑膠垃圾佔約六成半。調查同時發現,漁業廢棄物(如漁網和漁具)及即棄用品(如塑膠包裝袋)均是十大常見海底垃圾之一。

海底垃圾無人理

陸地上的垃圾尚有清潔工清理,那海底垃圾誰人清理?答案是沒有人。政府現時有多個部門負責海岸清潔,卻無專責部門或小組處理海底垃圾。

西貢碼頭上設有兩個垃圾收集箱。(黃文軒攝)

以下六個政府部門均有不同的工作範疇,海洋裏(非海面及岸邊)的垃圾全不在管轄範圍內:

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的清潔工作

海事處:負責香港水域內的海面清潔工作

環境保護署:負責協調及加強工作小組成員部門在應對海上垃圾問題的工作

食物環境衞生署:負責非憲報公布的泳灘和沿岸地區的清潔工作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負責全港共41個憲報公布的泳灘的清潔工作,清理在泳區範圍內的漂浮垃圾

渠務署:負責提供污水和雨水處理排放服務

環境局統籌的「海洋環境管理跨部門工作小組」(下稱小組)負責協調以上各相關部門(不包括渠務署)處理海洋垃圾問題,不過工作範疇則沒有包括海底。

海底垃圾如鬼網、膠樽及汽水罐只能長存在海底,要「見光」只有兩種機會:一、潛水員發現並帶上水面;二、待水流把它沖上岸。(黃文軒攝)

據政府公報指,小組主要在各海灘及臨海設施、避風塘及碇泊區、海岸公園及其他海岸地點加強清理垃圾。

環保署曾於2013年進行海上垃圾研究,針對香港海上垃圾問題制定相對策略。漁護署回覆,現時沒有計劃進一步就海洋(包括海底)垃圾進行研究。

魚類吞食垃圾 人類成最終受害者

海底垃圾你我都難以看見,但看不到,是否就可以置之不理?海底垃圾多因密度高而沉到海底,例如玻璃,金屬,膠樽、漁網等等,若不清理,塑膠會分解成微塑膠(即尺寸小於五毫米的塑膠),容易被魚類吞食。香港教育大學去年3月曾檢驗共60條本地圈養及野生烏頭,結果發現六成野生烏頭樣本含有微塑膠。

台灣環境保護署上月公布微塑膠調查,發現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的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塑膠。至於提供飲用水的自來水廠樣本中,發現有四成淨化後的清水的也含有微塑膠。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保育經理楊松頴解釋,塑膠會積存在魚類體內,若打撈上來供人類食用,對人類亦有潛在健康威脅。他又批評,政府現時沒有常規行動以改善海底垃圾的情況,他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處理海洋垃圾問題,建議可先從高生態價值的地方開始清理海底垃圾,減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珊瑚礁普查助清理海底鬼網 成效如何?

事實上,政府並非完全忽略鬼網問題。自1997年起,漁護署開始安排人員定期在主要珊瑚地點進行香港珊瑚礁普查,派潛水人員義務記錄棄置漁網的地點,並由漁護署安排承辦商跟進清理工作。

到底活動成效如何?據漁護署資料,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發現廢棄漁網地點有逐年上升之勢,在過去五年(2013年至2017年),發現有棄置漁網的地點由六個升至十個,惟署方回覆指其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楊松頴認為,此類行動被動,亦不屬常規性活動,政府需要投放更多資源改善生態,例如制定針對性的政策處理海底垃圾問題。

世界各地實行標籤漁網 定位追蹤垃圾

政府沒有專責部門清理海底垃圾,但潛水員義務清理鬼網間中也惹來非議。如2015年香港曾出現「清錯網」事件,有潛水員自發在西貢火石洲清理廢棄漁網,惟拍下的照片放到網上後,卻引來網民批評,指他們所清理的不是鬼網,而是未被廢棄、漁民正在使用的「搵食網」。鬼網與漁網之間,應如何判斷?如何能平衡海洋生態與漁業?

台灣基隆市在全台實行漁網「實名制」,首先管制漁網。(影片擷圖)

廢棄漁具造成污染為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持續關注棄置、流失或以其他丟棄漁具的問題(Abandoned, Lost or otherwise Discarded Fishing Gear),鼓勵成員國推行漁具標示(fishing gear marking),以識別及定位問題漁具,鼓勵捕魚船確保漁具不被丟棄以至成為海洋垃圾。世界各地如南韓、印尼及台灣某些地區目前已落實漁具標示計劃。

美國華盛頓州亦設立網上舉報廢棄漁網系統,建立廢棄漁具定位通報平台(Report Derelict Gear Sightings),獲悉廢棄漁網位置後,再聘請漁民移除廢棄漁具。(網上擷圖)

南韓政府於2017年修正《漁具管理法》,規定繩索及發泡膠浮具經使用後,必須回收再利用。美國華盛頓州亦設立網上舉報廢棄漁網系統,建立廢棄漁具定位通報平台(Report Derelict Gear Sightings),獲悉廢棄漁網位置後,再聘請漁民移除廢棄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