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書店老闆辦「死亡咖啡館」活動 飲杯咖啡、食件餅暢談生死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你是否對死亡有點好奇,對臨終安排有不同考慮,對不同宗教喪禮有些研究,但生活中又似乎不太容易找到人一起討論生死的議題?
幾名90後青年除了開設「義守書社」外,更在開業不久,舉行名為「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的活動,矢意提供一個平台,讓人不再有忌諱,可以暢所欲言,談論生死。
攝影:高仲明

參加者有不同背景,有些人研究生死教育,有些人是善終服務義工,有些人是學生,有些人是看到Facebook宣傳後慕名而之。

飲住咖啡、食住餅 開心傾生死

「義守書社」於9月才正式開業,不料開業約一個多月,店主阿祝和Ken便公開舉行以生死作主題的「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活動。席間,約20名來自五湖四海、互不認識的人,因為想談生論死,各自來到書店,飲著咖啡、吃著茶點,圍成三個圈,不着邊際地開始談論「死亡」。

討論內容沒既定主題,由私隱到公共政策,只要關乎「死亡」,什麼也可以談。一個多小時的討論,氣氛毫不哀傷,亦不神秘。當中有人談到安樂死、有人談宗教如何看待死亡、有人提到情緒病,甚至有人提到孝道.......

「死亡咖啡館」不是輔導小組,不會提供情緒支援,也不是辯論比賽,沒有人主導討論。它只是像一個出口,讓人抒發對死亡的想法,每個人因而有不同的得着。有參加者表示,從未曾試過與人討論死亡,以往對死亡多少有些恐懼,但現在則不再害怕,「原來咁多人講,都唔係咁恐怖」。亦有參加者表示,香港教育甚少談論何謂生死,家人朋友談論時亦顯得避忌,因而很開心可以如此公開地談論死亡,希望有日能夠選擇如何面對死亡。

義守書社將每月定期舉辦一次「死亡咖啡館」,活動費用全免。

「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活動概念並非由義守書社幾位年輕店主自創。瑞士社會學家Bernard Crettaz提出死亡咖啡店概念,2011年時英國的Jon Underwood受其啟發,在倫敦家中舉行「臨時」死亡咖啡館,以聚會形式,邀請親朋戚友,談論生死。自此,世界各地陸續有人仿效,在不同場地,例如咖啡館、醫院、家中及學校等,輕鬆談生死,至今已推展至全球61個國家,共舉辦7000多場活動。

佇立在東區醫院與歌連臣角墳場之間,位於柴灣樂翠臺商場內的「義守書社」彷彿地理上已跟生死相關。

每月一次聚會 死亡不再忌諱

在香港,團體「思別雅座」在2014年起與不同團體合作,如香港亞洲醫學生學生會、東華三院等,至今舉行十多場「死亡咖啡館」活動。阿祝及Ken認為,「思別雅座」因不同團體合作,受制於雙方協調,舉辦次數不定期,因而他們希望透過書店每月定期舉行「死亡咖啡館」活動,歡迎想傾訴的人,於書店營業時前來與他們談論生死。

Ken說:「死亡係好重要,每個人都要面對,但點解身邊嘅人、成個社會氛圍冇人傾呢樣嘢?」他們認為華人社會對死亡尤其忌諱,希望讓更多人能夠輕鬆談生死,一方面提高大眾對死亡及離別的意識,減少遺憾,珍惜在世的時光;另一方面讓不懂得面對死亡、或被情緒所困的人,找到方法應對,「唔係話搞一次就有好大得着,而係慢慢累積,同生死關係拉近咗,意識到呢啲野(死亡)一定會發生,先有啲嘢會慢慢改變。」

Ken(左)和阿祝(右)均表示,開書店的意義是為了讓人早些準備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