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球1】港隊代表邊練波邊賣保險、自費出賽:要做女兒榜樣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俗話說,「沒夢想跟鹹魚有何分別?」年屆39歲的單車球運動員何永泰(Max)仍繼續為這項冷門運動踩盡生命的車輪,向夢想直奔。為了平衡生計和追夢,他選擇做保險;為讓稚女明白何謂堅毅不屈的精神,縱使體力下降經歷低潮,他未言放棄,「單車球路途再冷,我的心仍是熱」。

上班前練跑、一星期花兩三天練習

在東啟德室內運動場上,身穿筆挺西裝的Max引人注目,他熟練地脫下西裝,放下保險從業員的身分,換上單車球衣,不經意透出結實的肌肉。他小心翼翼地從單車櫃中抽出單車,準備日常練習,他笑言:「這就是我的生活」。

何永泰身兼保險銷售員。(洪業銘攝)

Max調整着單車續說,生命中有很多決定,都是和單車球有牽連,「保險業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彈性控制自己的時間,見客之間的時間可以做健身,早上上班前會跑步,一星期兩、三天可以做練習,當時選擇保險業,都是希望延續單車球夢想」。

單車球在本港屬冷門運動,亦非奧運項目及本港體育精英項目,一直未獲政府重視,具25年單車球年資的Max自言心仍未冷,自謂「元老級」的他回想起,93年讀中學時參加民安隊,被當時剛引進不久的單車球深深吸引,同年香港舉辦世界室內單車錦標賽,剛巧觀賞到單車球比賽,「這項運動節奏急速,非常刺激」,沒想到這一投身,就20多年。

專上畢業的Max自嘲讀書不成,害羞地笑言,玩單車球最希望得到家人的認同,「我哥哥善於打乒乓球,代表學校贏得比賽,而我爸爸善於下棋,但我就好像一無是處,剛好兩年後能代表香港出賽,這或許是自己發揮的地方」。

1995年,何永泰(前右二)首次參加世錦賽。

缺政府、體院資助 自費出國比賽、購買裝備

經過多年訓練,Max戰績所向披靡,在單車球項目中,包括相繼獲2005年及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亞軍、2007年世界賽C組冠軍及2009年香港舉辦的東亞運動會亞軍等。

由於該項運動欠缺政府及體院資助,Max透露,運動員日常的訓練和器材費用,以至出國比賽的參賽費、旅費、訓練費用,大部分均需隊員自費,以他今年參加的世界賽為例,已自費1萬多元。另因單車球在香港不普及,缺乏資深教練,只有約3位考獲世界室內單車球總會認可證書的教練,為了提升技術,Max稱,過往不時與隊友自行透過出賽時認識的強隊運動員,遠赴歐洲的單車球強國受訓,進行密集式訓練,日以繼夜練球作賽,「因旅費不足,我們會寄宿場館和朋友家中,所有運動員的日子都是有血有汗」。

隊員為生計慢慢退出

為了練習,Max指着手腳稱,傷患日積月累,「多隻手指有骨刺,因為經常扭動手把,手把壓到手指,增生了骨頭,如尾指或因骨折腫起了,另外腳、膝頭不時會痛,而背部會無故抽筋,可能因為年紀也開始大了吧」。

然而並非所有人對單車球跟Max一樣熾熱,他透露,由他中學畢業以來,親歷一個個同伴為求生計離隊,「人數最低時,只剩下約4、5人回來練習,有時連打球的隊伍都未必湊得夠(一隊兩人),回來只是練習個人技術」。他理解,冷門運動都會有這種心態,「不論表現如何,怎樣努力,都未必有人去認同你,但我會不停提醒自己,要嘗試將這些思想拋低,想辦法保持自己熱情」

不過堅持夢想的路途總不平坦,Max就因2016年失落亞錦賽、世錦賽代表港隊資格,經歷人生低潮。他摸着單車球說:「那心情是很低落,最主要是不習慣。因為畢竟代表了香港多年,突然無法代表了。」

女兒出生 走出人生低谷

Max形容,那時的狀態高空往下墜,失去了支撐,但慶幸上帝關了一扇門,仍開了一扇窗,讓他經歷另一重人生意義。「我很感恩那年我可愛的女兒出生了,她的出生讓我醒覺要成為她一個好榜樣,我希望她成長過程,能夠看到爸爸是如何堅持做一件事,不論成績如何,都繼續勇於刻苦挑戰自己」,他甜笑着說。

皇天不負有心人,Max不但去年重獲港隊代表資格,上月底再戰高峰,奪得比利時世錦賽B組季軍。他已步入中年,體力開始下降,不少同學和上司都奇怪為何仍堅持運動,勸他盡早退役專注事業,他坦言,在兼顧需要「追數」的保險事業有一定壓力,「初入行有跑不到數,下季要跑回,但長大了人只會問如何才做得到,尤其是要平衡工作、家庭和運動」,強調無論如何都會盡力做好每個角色,「在我有生之年,我是離不開這個運動,因我早與單車球融為一體」。至於本港單車球運動發展,另見下一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