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香港」救「土家」陷財困 眾籌兩年租金至今僅得2000元

撰文:陳霄澤
出版:更新:

「維修香港」是雨傘運動後,由資深裝修師傅鬍鬚佬和環保人士阿龍牽頭成立的民間組織,透過維修讓民主入屋,讓民間自救。
自2015年成立以來,組織每個月使費都是成員自掏荷包,成立初期成員只需應付每月數千元的營運開支,如印刷宣傳單張和購買維修零件等,但從本年3月起,「維修香港」與「聖雅各」及「社區文化關注」合租位於土瓜灣鴻福街的「土家故事館」,故他們需額外負擔每月6,000元的租金,為此不少成員都身兼數職打工籌錢,可惜獨力難撐,不少成員都為長期支持團隊開支感到吃力。
為減輕負擔,他們於7月3日起首次以網上眾籌的形式集資,目標是應付未來兩年約14萬元的租金,可是至今僅籌得2,000元,距離目標相當遙遠。

「維修香港」的主要收入來源只是每年「七一遊行」擺街站,但為營救「土家」籌集租金,他們今年除了在街站義賣毛巾,更首次在網上眾籌。(受訪機構提供)

組織知名度低 影響籌款數字

「維修香港」過去未曾在網上集資,只在近兩年的七一遊行期間,於軒尼詩道擺放街站。訪問「維修香港」發言人Max期間,他回想首年擺街站的情形,竟忍俊不禁:「那時候我們還沒有義賣,只是純粹擺街站而已。」當時組織剛成立不久,知名度還不算高,在成員自資購買街站物資,並在烈日下暴曬一天的情況下,才籌得4,000元。

「今年我們多了經驗,想到還可以賣毛巾,加上我們逐漸被人認識,籌得的錢也多了。」Max口中所說的「多」,其實只是25,606元,其中十分之一還需依照協定捐給主辦機構「民間人權陣線」,剩下來的錢,扣除平日開支,還不夠他們交兩個月的舖租。

「土家」裏到處擺放着懷舊的家庭用品,舊式收音機、喇叭、金屬暖水瓶、餅乾鐵罐,全都從街坊那兒收集回來,每一件物品都記錄着土瓜灣街坊的生活回憶。(吳鍾坤攝)
「維修香港」以「土家」為基地,許多維修工具和宣傳物資都放在屋內,鑽頭、扳手、宣傳海報和貼紙等,幾乎隨處可見。(吳鍾坤攝)
「土家」的宣傳壁報上,除了有各種活動宣傳外,更有定期更新區內資訊,成為街坊重要的消息來源。(吳鍾坤攝)

「以前我們使費不多,只有印單張等瑣碎的開支,可是合租以後,錢就花多了許多。」每當談起錢的問題,Max都不禁眉頭一皺。「維修香港」租用的「土瓜灣故事館」,街坊都稱它為「土家」,從前是「聖雅各」等組織的社區中心,一直致力推廣土瓜灣社區文化歷史,許多社區活動,如文化導賞團和文藝展覽,都在這不足500平方呎的斗室裏舉行。可是年初「聖雅各」不再獲得資助,故他們曾一度打算就此結束「土家」。可是「維修香港」的成員和街坊們,都不忍「土家」就此消亡,於是眾師傅毅然「捱義氣」,肩負每月6,000元的租金,與其他團體一同合租,讓「土家」能繼續營運下去。

提供免費家電維修 協助弱勢社群

「『土家』一直維繫土瓜灣街坊的關係,這不就跟我們一樣嗎?」過去「土家」不單扮演推廣社區文化的角色,更在無形中加深街坊對社區的認識和歸屬感,擔當起維繫鄰里關係的橋梁,這與「維修香港」的目標正正不謀而合。每星期三夜晚,他們便組成隊伍,以土瓜灣為據點到不同唐樓舊樓,逐家逐戶敲門拜訪,為區內的南亞裔人士、長者、低收入家庭等弱勢社群,提供免費的家居電器維修服務,譬如維修水電接駁電線、粉飾外牆等等,有時候甚至捐贈或轉贈電器到有需要的家庭。

街坊的居住環境大多空間有限,師傅有時候連坐著的椅子也沒有,需蹲坐在地上維修電器。(受訪機構提供)

搬走廢料 重塑天台的公共空間

「最經典的一次是為一棟舊樓清理天台的雜物。」Max笑說。原來不久前,他們曾主動為土瓜灣道一棟舊樓清理天台堆積已久的廢物,數百尺的空間竟擺滿木板、鐵支、家私等廢物。「單單是搬運這些廢料已經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因為我們需要利用工具將大型的廢料鋸開或破碎,然後分幾次運走。」本來天台屬於大廈的公共空間,由於被大量的廢料佔據,所以居民連在天台晾衣服都無法做到。縱然居民對此早有怨言,他們也只敢怒,不敢言。走上天台期間,Max刻意指着各樓層的牆上,居民寫上的字句,警告他人不可棄置垃圾於天台。

接着,Max便指着牆上一張印有「維修香港」標誌的海報,他解釋這就是他們未來的計劃之一。追問之下,才得悉自從天台的廢料清理完後,居民逐漸增加使用天台的空間,甚至還有居民開始在天台晾衣服和休息。有見及此,他們便計劃建設天台花園,希望藉此為居民提供舒適的休憩空間,想不到居民對計劃反應熱烈,主動要求加入團隊,與師傅們一起畫設計圖,買材料,甚至搭建天台花園。

「維修香港」一直堅持透過提供維修等服務,逐步改善民生,並探索社區空間的可能性,讓人重新投入社區當中。而眼前即將落實的天台花園藍圖,以及居民態度的一百八十度轉變,正是他們繼續堅守信念的最大鼓舞。

土瓜灣道舊樓天台被人非法棄置廢物,居民雖曾向區議員反映,但一直未有被正視,因此「維修香港」才主動為街坊清理廢物,可是至今仍可見到部分木板、水管等廢物堆積於天台(吳鍾坤攝)
「維修香港」除了為街坊提供維修服務外,有時還會轉贈冷氣機等電器給有需要的家庭,安裝期間師傅會趁機與街坊聊天,有時閒話家常,有時則討論社會政治民生。(受訪機構提供)

面對現實局限 有時愛莫能助

「我們維修的不只是家電,更是維修人和社區的關係。」Max解釋,當街坊默默地看着維修師傅汗流浹背地維修自己的家時,那時候溝通的機會便悠然而生。Max回憶從前自己拿着發聲筒在街上宣傳民主理念的情形,他形容這是最突兀、最滑稽的溝通方法。民主需要溝通,需要傳遞訊息,然而傳統單向的宣傳方式根本無法做到溝通的作用,更枉論教化民眾。可是透過維修,不但可以直接改善民生,更可以讓街坊敞開心扉,聆聽他們的民主理念。

「我們當然只能一個一個人改變,這樣也有它的意義……」談到社區活動的成效時,Max說「維修香港」無法為社區帶來即時的變化,這是他們的限制之一。正如天台花園的計劃,他們需以螞蟻搬家的形式,清理天台上的廢料,然後再跟居民解釋天台花園的可行性,這樣計劃方得到落成。若然他們要更進一步改善民生,那麼必然會遇到更多力有不逮的情況,如資源和技術正是他們最大的難題。譬如曾有街坊的家裡出現漏水,可是這往往涉及更換大廈水管等大型的工程,基於人手、工具和資金等限制。這個時候,他們只能為街坊敲開因滲水發霉的牆壁,但水管老舊損壞的問題,他們終究是愛莫能助。

「維修香港」發言人Max所站之處,位於鴻福街街口,是他們每星期三晚擺放街站宣傳的地方。土瓜灣街坊早與他們「見慣見熟」,拍攝期間不少街坊都向Max打招呼。(吳鍾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