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孤軍・直擊】頑抗 反攻 陣亡 七旬亞細亞孤兒憶棄卒血淚

撰文:鄧栢良 蔡正邦
出版:更新:

去年,泰國少年足球隊被困睡美人洞9日後奇蹟獲救轟動全球。當時,有泰北華語學校中學生到場義務為香港媒體翻譯,傳達訊息。這批精通中泰雙語學生原來是當年滯留國民黨孤軍後人。
上世紀國共內戰末期,一批國民軍人拒降於共產黨摩下,退入金三角地帶冀望反攻大陸。時局動盪,孤軍成了國際人球,獨力在異域掙扎求存近四分三世紀。孤軍後人在這國家、歷史的狹縫中落地成根,一個個泰北荒涼山頭漸成華人小鎮。祖輩口中的「中國」漸成陌生且遙遠的故鄉,遠不如腳下的家踏實。

年屆七旬的彭秀蘭是泰北孤軍的後人,她的父親、祖父都是國民黨士兵。上世紀四十年代政局紛亂,抗日戰爭後,中國旋即陷入內戰。彭秀蘭的父親彭啟帝在雲南遭共產黨軍隊埋伏,不幸陣亡。此時國軍已節節敗退,祖父母和母親即攜她隨國軍殘部倉皇離開雲南,逃往緬甸邊境,才得以保命。她的逃亡人生亦從此展開。

泰北孤軍流落異域「自行解決出路」

所謂「泰北孤軍」是指元江之役後,國軍李國輝和譚忠從雲南突圍而出、逃往緬甸再輾轉流落泰北的殘兵,最初人數僅有1500多人,撤至台灣的國民黨只叫這批流落異域的「自謀出路」。孤軍早期在緬甸境內盤據,處境非常尷尬,重返共產黨控制的中國形同尋死,緬甸又憚忌孤軍這支武裝部隊,視之為心腹大患。儘管孤軍向緬甸一再表明無侵佔領土的野心,緬甸仍多次要求孤軍撤出緬境,更不惜派兵圍剿。

年屆七旬的彭秀蘭是泰北孤軍的後人,她的父親、祖父都是國民黨士兵。 (蔡正邦攝)

異域孤軍如過街老鼠 四面受敵居無定所

前無後路,後有追兵,是異域孤軍的寫照。彭秀蘭憶述當年經歷,形容孤軍如同過街老鼠,「共產黨又打(孤軍),緬甸又打,追着打」。天大地大,孤軍似無容身之所,只有在戰場作戰,擊退緬甸追兵,才能爭取到立身之地,而孤軍家眷唯有跟隨軍隊且戰且退,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

童年沒有歡樂 只記得戰時挖防空洞

戰爭為人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彭秀蘭的童年沒有歡樂,幼年喪父,半生逃亡,七旬老人回顧前半生,記憶中盡是泥濘、空襲、炸彈的片段。她記得當時孤軍在金三角地帶流竄,每逃到一個新據點,第一件事就是總動員挖坑挖洞,大人小孩都落手落腳挖,因為敵軍飛機來襲毫無預警,提早做準備挖防空洞避難,是戰時求生的第一戒律,「要趕快挖,遲一點,飛機就來打啦」。

彭秀蘭只顧東躲西藏 不知孤軍輝煌事跡

戰場上沒有婦孺的位置,身處後方的彭秀蘭只顧東躲西藏,卻不知道她跟隨的這隊孤軍曾在東南亞打出一片名聲,名震中外。1950年緬甸以驅逐入侵者為由,派陸、空兩軍驅逐盤據邊境孟果及大其力的孤軍,卻反被孤軍擊退,消息震驚全球。

孤軍其後趁氣勢正盛,加緊操練,翌年決定絕地反擊,反攻大陸,攻入雲南,一度奪回滄源、雙江、耿馬、瀾滄等14個縣,惜兵力不足,難以深入內地,終被共軍反撲,最終全數撤出雲南。此後,孤軍又與緬甸爆發衝突,並在薩爾溫江爆發役,緬甸再被擊退,於是向聯合國投訴。蔣介石礙於國際壓力及聯合國決議,遂於1953年終安排飛機將7000多名孤軍及眷屬撤回,此為「第一次撤退」。

孤軍重整 輾轉進駐泰北美斯樂 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沒有撤到台灣的孤軍,更名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重整編制,分為五個軍,當中李文煥、段希文軍長率領的三軍和五軍是精銳,兩軍輾轉多年進駐泰北清萊美斯樂定居,據說是台灣密令留泰等待反攻大陸的部隊。彭秀蘭踏足美斯樂時已經17歲了,童年大部分時間都隨孤軍在泰緬兩地流竄。

當時美斯樂,並非樂土,只是窮山惡水之地。彭秀蘭指,當年只靠養雞為生,極度困苦。後來泰北義民文史館落成,碑記內容形容孤軍與家眷「為了生存,奮戰於窮山惡水之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凡十有餘年。」彭秀蘭憶述昔日慘況,仍猶有餘悸。

彭秀蘭欲乘機撤台 遭祖父抓回家

其實孤軍由緬甸逃到泰國,無改「國際人球」的身份,他們想要離開偏僻荒涼的山區,又苦無泰國身分證,只得坐困山頭。1961年台灣安排了「第二次撤台計劃」,年紀稍長的彭秀蘭早已厭倦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且聽聞台灣生活好,遂打算偷偷乘車到機場。可是這次命運自主的決定,敵不過盼望反攻大陸的祖父,祖父及時在開車前將彭「抓回家」。

壯士暮年,雄心不已,彭秀蘭的祖父是孤軍一員,年屆六旬還時刻盼望隨部隊揮軍反攻大陸,重奪神洲大陸、返鄉安老是老人家畢生心願,自己不撤不走,也不容許家人撤回台灣。可惜驅逐共產黨、重返雲南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台灣政府不再支援 孤軍為生存助泰皇清剿泰共

第二次撤台有5000多人離開,此後撤台計劃的大門徹底關上。彭秀蘭從此留在美斯樂定居,邂逅了同為孤軍成員的丈夫黃金鋒。第二次撤台後,台灣停止為留泰孤軍補給,聲言孤軍行動再與民國政府無關。失去台灣政府的支援,留泰軍隊名副其實是一枝孤軍了。

荒蕪的山頭,敵人環伺,逃到泰北的孤軍,缺乏支援,生存環境依舊艱苦。為求生存及居留權,孤軍首領段希文、李文煥決定出兵協助泰國政府清剿泰北邊境的共產黨,歷經多年,多次掃蕩,最終消滅苗共與泰共。孤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成功換取泰國公民的身份。1981年泰皇確認孤軍地位,准許孤軍歸化泰籍。不過,這個公民資格用了數百孤軍的性命換取,身負重傷的士兵亦不計其數。

30歲才獲人生第一張身份證 「我覺得我是泰國人。」

飄泊半世的彭秀蘭,直到30多歲才獲得人生第一張身份證,一個公民身份,意味著孤軍與家眷無須再過朝不保夕的流亡日子,可以名正言順在泰北落地生根。彭秀蘭見證著美斯樂由一片荒涼山頭,漸漸發展成一個具規模的小鎮,鎮上九成人口是孤軍後裔,餐廳、商店、路牌滿目可見中文,人與人溝通都說國語,儼如一個「小中國」。

問到是否想念故鄉雲南,彭秀蘭無可無不可地說:「想是想念,但不會回去。」她四歲離鄉,17歲踏足美斯樂,在此生活數十載,生命中的甜酸苦辣都在泰國嚐透,雲南只是她記憶中的故鄉,彭秀蘭坦承:「我覺得我是泰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