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有個「等死俱樂部」? 村民︰小時候叫它「鬼屋」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大澳以漁村棚屋景色及各類特色小食聞名,風光明媚的背後,一直流傳山腳某處陰森可怖的方便院……那是行誰之方便?

如今,方便院已被鐵絲網圍封,途人都無緣內進。(圖片來源:Malcolm Koo/CC-BY-SA 3.0)

村民口中的「鬼屋」

在1934年,佛門人士葉善開(東姑)於大澳興建「慈善方便院」,讓無親無故的老人與病患居住,作為他們最後的容身之所。方便院分為男和女兩邊,另有一間「細路仔屋」,安置小孩。有傳聞指有人會把嬰孩棄養於此,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加上沿山路而上便是大澳墳場。因此,坊間一直流傳不少有關方便院的鬼怪傳說,甚至稱之為「等死俱樂部」。

我坐上駛往大澳的巴士。身旁的男乘客皮膚黝黑,年約40歲,閒聊幾句剛巧發現他自幼在大澳長大。他從父母口中聽說的版本與傳說略同:方便院是以前的停屍間,村民及後會把先人送往山上的墳地埋葬。「我們小時候叫它『鬼屋』呢!」可會害怕?他爽快地說:「嘿,沒有害過人怕什麼?」

沿路經過的新基大橋。

按照村民的指引,走過新基大橋,沿着新基路而行,穿過蟬鳴迴響的叢林,來到北山山腳,步過石橋,我赫然看見一棟破落的單層瓦頂平房。屋子劃分成兩邊,左邊是女方便院,右邊是男方便院,另有一間小屋附帶於其後面。男女方便院門前分別寫有一幅對聯,「慈心義務行方便,善事應為樂解囊」及「慈祥惻隱人皆有,善惡分明事豈無」。

70年代初,許多中國人離鄉別井。以前大澳有很多種人,客家、順德、潮汕等……死了之後,親人不想拿遺體回鄉,便放在這裏。
村民溫先生

停屍間由盲公管理 

村民溫先生今年67歲,在大澳土生土長,他的童年就是「周圍跑,滿山玩」,談到北山的方便院,他撇撇嘴:「有什麼好怕呢?」溫先生娓娓說着他的故事,掀開都市傳說的面紗。1960年代,那時他約10歲,方便院由一名視障老漢看管。溫先生經常與玩伴探訪他,又和他一起吃飯。「『盲公』早晚上香,在棺材旁邊放一張床,有時住旁邊的小屋。(他)什麼都看不見,就什麼都不怕。」

溫先生又道:「1970年代初,許多中國人離鄉別井。以前大澳有很多種人,客家、順德、潮汕等……死了之後,親人不想拿回鄉,便放在這裏。」人離鄉村,異鄉人哪想到這是他們最後的歸處?後來,「盲公」離世,方便院無人管理,才漸漸荒廢,成了眾人口中鬧鬼的地方。

根據附近的農夫透露,約在3個月前,政府在方便院外面圍上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我無緣入內一探究竟。溫先生表示,很久以前裏面有兩副棺木,一直未有人領走,後來似乎由慈善團體協助處理。他認為屋內有些部分已經倒塌,圍起來避免塌樓傷人亦是好事。

從前在大澳,有白事在身的人甚至不可走過別人的棚頭。(資料圖片)

親人離世後 不可走過別家的棚頭

根據《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二:大澳》,從前漁民忌諱親人在家中離世,有些人更不惜將彌留中的病人送到方便所等待死亡。一般而言,昔日漁民會在棚屋附近搭建臨時竹棚,作為停屍的地方,把逝者的遺體放置於內。

按傳統喪葬禮儀,親人離世後一段日子,後人都不可以到訪別人的家。從前在大澳,有白事在身的人甚至不可以走過別人的棚頭。假若死者的後人不理禁忌,該戶人家會要求他送出活公雞及紅布,進行「掛紅」儀式。另外,死者的親屬在該年不可參與扒龍舟的活動,以免觸犯神靈,但仍可以到廟宇拜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