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聲音】別只顧滑手機 抬頭細聽蟬叫、鳥聲、蟲鳴、風語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在夏日裏,蟬叫、鳥聲、蟲鳴,與風聲、雨聲、潮汐漲退,交織出屬於大自然的奏鳴曲。不過,城市人習慣每天低頭滑動手機熒幕,關閉了耳朵,麻痹了觸覺,切斷了與周遭環境的聯繫。我們有仔細聆聽四周的聲音嗎?這個城市中並不是只有人聲車聲,大自然的聲音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遙遠,亦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只要我們願意打開耳朵,就能傾聽萬籟的繞樑聲音。
攝影:羅君豪、吳鍾坤、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王子杰於大學時期開始對大自然生態產生興趣,會盡量抽空到戶外考察。

圖文未夠逼真,聽聽現場聲音:

炎夏傍晚,天色仍然明亮,叢林不斷傳來鳥叫蟬鳴,和着池塘的潺潺水聲。「多等一會吧,牠們入黑後才會活躍起來。」

王子杰是香港教育大學二年級學生,主修可持續發展教育。上次見面,他向記者介紹校園內剛落成的生態園。那時剛下過一場大雨,池塘表面浮起一堆白色泡沫,原來那是斑腿泛樹蛙的卵。當時他說:「春夏季是蛙類的繁殖季節,稍後池塘就會有很多青蛙了。」

春夏是蛙類繁殖季節,如果看見池塘面浮起一層白色泡沫,那可能就是圖中的斑腿泛樹蛙的卵。

機緣巧合 走進蝴蝶飛舞的世界

相隔約兩月,這天再與子杰見面,皮膚曬得黝黑。面前這位大男孩,嗜好是研究蝴蝶、青蛙及昆蟲,但原來在入大學前,他對生態及自然環境的認識是白紙一張。「中學沒有修讀生物科,自己又不熱衷於戶外活動,那時可說是完全沒機會接觸,以至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興趣。」機緣巧合下,他參加了鳳園蝴蝶保育區為大專生而設的訓練課程,從而認識各蝴蝶品種。剛上課時,他也不特別感興趣,臨近考試才意識到要溫書,於是捧着蝴蝶圖鑑惡補,但始終無法記住,惟有決心作實地考察,才開始體驗戶外觀賞自然的樂趣。「多去幾次,漸漸懂得分辨蝴蝶品種,那份滿足感驅使我繼續去發掘和認識,方發現原來自己很喜歡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其實一直都存在,只待有心人去發掘,必須置身其中,親身體驗箇中樂趣,才能真切感受。大學一年級可說是子杰對自然生態的啟蒙時期,升上二年級才真正投入。「去年9至11月是高峰期,每星期平均都有一天到戶外考察。」他笑言自己其實幾癲,在學業與兼職之間,仍抽空到戶外,為的就是要數蝴蝶。除了蝴蝶,他更逐漸擴大對自然認識的版圖,開始接觸其他昆蟲、青蛙和植物,大自然總會為他送來無限驚喜,足以看上一整天。

沼蛙叫聲似狗吠 誰在模仿誰?

在日與夜交替之際,視野被蒙上一層淡藍,在池塘邊隱約聽到幾下類似狗吠的叫聲。沿着聲源尋找,當靠近時,叫聲又消失了。子杰說:「沼蛙的叫聲很有趣,似狗吠聲,我曾想,到底是誰在模仿誰呢?」

每種蛙類都有其獨特的聲音頻率與節奏,高音或低音,平和或高亢,即使是同一品種,叫聲也不盡相同。入夜後,那裏響起更多更密的青蛙叫聲,此起彼落,似是互相呼應,十分熱鬧,一時間也不知道池塘裏到底隱藏着多少隻青蛙。在一下一下的「吠叫」聲中,隱約聽到有一組較低沉的聲音加入這場大合奏,「那就是斑腿泛樹蛙,與沼蛙的叫聲不同,它是持續的,似機關槍聲。」

沼蛙是本港常見蛙類,叫聲似狗吠,非常逗趣。

蛙類在白天會躲在暗處睡覺,晚上才會出動覓食。到了繁殖期,雄性青蛙會發出叫聲來吸引異性。蛙類一般身型細小,具有保護色,隱沒在荷葉與石頭之間,要一睹牠們的真身,得靠聲音來尋覓。

徹夜蛙聲不絕,有人抱怨太吵擾人清夢,子杰卻有另一番見解,「人與動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動物叫聲與人類說話其實沒有分別,如果我們投訴受動物叫聲滋擾,動物一樣也可以投訴我們干擾牠們的生活。」

蟬鳴代表夏天的來臨,斑蟬是本港常見蟬之一。(陳濤攝)

仲夏夜蟲鳴曲

要數最能代表夏天的聲音,定非蟬鳴莫屬。蟬的幼蟲(若蟲)活在泥土下,靠吸食植物汁液生存,靜待夏季的某天破土而出,爬上樹幹蛻變成蟲。蟬的蛻變過程稱為「羽化」,當褪殼成蟬後,便要肩負傳宗接代的使命。雄蟬會透過腹部鼓膜振動摩擦發聲,以鳴叫來吸引雌蟬交配。每年5月,當蟬鳴聲響遍全港,那就代表仲夏已降臨。

古時已有人飼養鳴蟲,諸如螽斯、蟋蟀,古人聆聽蟲鳴,藉以怡情養性,或鬥蟋蟀作娛樂消遣。蟲鳴主要是為了尋找伴侶、宣示主權或傳達信息,當中蟬鳴聲較持續,蟋蟀叫聲則較柔和,宛如銅鈴般清脆,又與螽斯的高頻率叫聲截然不同。

「昆蟲屬變溫動物,夏天數量較多;而昆蟲是青蛙的主要食物,春夏兩季相對多雨,營造濕地及溪流生境,有利蛙類生長。無論是青蛙或昆蟲,只要細心聆聽牠們的叫聲,就可找到牠們所在,從而了解牠們的棲息地,對研究生態很重要。」

這支大自然的奏鳴曲,於每個仲夏夜傾力演奏,不設劃位,不用收費,只待有心人來欣賞。

螽斯外型與草蜢相似,屬近親,但螽斯的觸鬚較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