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家庭】該有孩子嗎?英國同志情侶來港演出喜劇:愛就是愛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在未擁有同性婚姻合化法的香港,討論同志養育小孩,或許仍然言之過早。英國法律早已賦予同志伴侶婚後領養小孩的權利,一對英國劇場演員、Ad Infinitum劇團藝術總監兼同志情人遠赴香港,把兩人日常裡經常爭辯的話題——「要孩子嗎?」搬到劇場裡巡迴演出。
在陽光下,Nir Paldi 跟George Mann閒聊著。度過了多少趟平權難關,性小眾才得以站在烈陽下免於恐懼地活著?相較香港,Nir說,英國的確保障了他們婚姻和共同生活的權利,但倘若人恐懼性小眾的心一天不變,威嚇和歧視仍然僭伏日常生活之中。
攝影:黃舒慧

George Mann(左)和Nir Paldi兩人相識於一場聖誕派對,之後便一直交往,直至去年九月結婚。(No Kids, Credit: Alex Brenner, Ad Infinitum - No Kids @ Pleasance)

2005年,Nir跟Geroge都在法國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L'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éâtre Jacques Lecoq)上課,兩人相識於一場聖誕派對,之後便一直交往,直至去年九月結婚。

多年來,他們一直爭辯一件事:要不要孩子?「George經常假設這件事永遠不會發生。但一切已轉變了,不論是法律,抑或我們。」Nir指的,是2002年英國通過 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of 2002 法案,確認同性伴侶可享收養的權利。

兩個劇場工作者想著想著,倒不如用藝術疏理思辯,於是劇目《No Kids》便誕生。場地設置成一個家的場景,旁邊放著一堆衣服,中間是一張餐桌,Nir訴說想要有孩子的想法,而George說「我不知道這是否我真正想要的……」——兩人爭吵、和好,最終由Nir跳上餐桌講出一對戀人的平凡願望:「我們哭泣,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家庭,而這個家是美麗的,而我們全都很快樂……」

6月13至23日為ArtisTree主辦的戲劇季 ArtisTree Selects: Theatre Bites,邀請了多個原創及亞洲首演的英式短劇將來港演出,今次作品涵蓋多個社會議題,除探討同性戀議題的《No Kids》,亦有以環境保育為命題、由Lindsey McAlister創作的原創喜劇《If Not Me, Who? 》。《No Kids》於6月21日、22日晚上於ArtisTree設有演出。

兩個劇場工作者想著想著,倒不如用藝術疏理思辯,於是劇目《No Kids》便誕生。

同志領養孩子 英國、香港之別

相比英國,香港的性小眾平權路仍路漫漫。早前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鎮罡與在新西蘭已成婚的同性伴侶,遭公務員事務局、稅務局拒絕向他的伴侶提供醫療、牙科,以及合併評稅的福利,六月初獲終審法院判決上訴得直。

這場司法覆核,足足走了五年。勝訟是性小眾平權的一個重要時刻,政府未來也可能會面對更多海外註冊結婚的同性配偶,就申請公屋、綜援、領養兒童等提出司法覆核。社會福利署其中一項領養條件,為申請夫婦須有穩固的婚姻關係,結婚不少於3年。

英國現時則因為需要不少父母領養孩子,因此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都有專門支援同性伴侶收養孩子。「在英國,收養過程十分仔細,包括許多小時的面試和檢查,以確保孩子被安置到愛他又安全的家庭之中。」Nir說。

兩人爭吵、和好,最終由Nir跳上餐桌講出一對戀人的平凡願望:「我們哭泣,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家庭,而這個家是美麗的,而我們全都很快樂……」(No Kids, Credit: Alex Brenner, Ad Infinitum - No Kids @ Pleasance)

要不要孩子?必須問自己的問題

不過,養育子女的掙扎,部分或許跟性小眾身分有關,此外卻是全人類都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想要看看人口過剩的情況,人們怎樣作出要不要孩子的決定?當然,我們也想把同性關係作為家長的這些主題,都帶到公開辯論裡去。」Nir說。

在香港,年青一代開始對「生仔與否」抱持猶疑。當我們看到環境長年被嚴重破壞、塑膠品堆滿沙灘、動物相繼絕種,這對英國情侶也一樣凝視著生育之後,人們將會帶新生命到一個怎樣的世界。「一個孩子對於整個世界,特別是環境的影響,是我們這套劇想要注視的。」

+2

「當我們知道,現時資源不足以支持已經存在的人類,把孩子帶入這個世界是好主意嗎?我們也知道,孩子對你的生命有一個全面、完整的影響,那如果你已經對生活感到滿意,為何還要再帶一個新生命到這個世界?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孩子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他們說:「如果你自己不快樂,你自然不能讓其他人快樂……」

這是天下間掙扎過要不要孩子的人,都必須問自己的問題。

「路上拖手、接吻仍感覺不安全」

在英國,LGBT+的法律權益遠比香港全面。20世紀晚期,英國將男同性行為除罪化、合法化、承認民事配偶權。2013年,英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合法結婚的同性配偶可和異性配偶一樣享有遺產繼承權、配偶養老金繼承權、人壽保險、子女撫養權、家庭團聚移民權等。2002年英國確認同性伴侶可享收養權利的兩年後,他們亦通過性別承認法案。

「英國的情況對比世界上其他地方要好得多。我們大多享受著平等。」Nir說。不過,法制完善,公眾想法未必能趕得上腳步。最近倫敦有對女同志情侶Chris和Geymonat在巴士上被幾個少年騷擾,他們要求她們表演接吻,她們拒絕,隨後便被少年毆打和搶劫。當時他人拍下的照片中,她們鮮血披面。「當你去到較思想開放程度稍低的地方,仍然有許多年青人被虐待和欺凌。」

那如果你已經對生活感到滿意,為何還要再帶一個新生命到這個世界?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孩子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他們說:「如果你自己不快樂,你自然不能讓其他人快樂……」

「當我和Geroge手牽手走在路上、或者接吻,我經常感到不安全。」Nir提到,這一切源於公眾教育。最近英國已經立法規定性教育要包括有關同性關係以及現代社會中多元家庭的知識,不過伯明翰一間學校外因此出現了長達八星期、反對性傾向平權教育的抗議。

「所以,是的,我們身處一個好的地方,但仍有很多工夫要去做,絕不能視權利為理所當然。」他們說,反對性小眾平權的人們守在角落,等待把一切推回黑暗之中。

「人們很難看到,愛就是愛(Love is Love),每個人都可以去愛和擁有自己想要的家庭。老實說,這令人厭倦和感覺無聊。」Nir說:「我跟另一個男人一起生活,照顧孩子成長,並不威脅到其他人以『傳統方式』成家的權利。」

家:無分性別、互相愛護

鏡頭轉到香港,反對性小眾成婚、成家的聲音中有不少說法,比如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就指同性婚姻會「破壞傳統家庭價值」,也有反同者指不懂「怎樣教育子女什麼是同性戀」。「人們很難看到,愛就是愛(Love is Love),每個人都可以去愛和擁有自己想要的家庭。老實說,這令人厭倦和感覺無聊。」Nir說:「我跟另一個男人一起生活,照顧孩子成長,並不威脅到其他人以『傳統方式』成家的權利。」

對Nir和George來說,家就是兩個人或以上,無條件地相愛和支持彼此。「如果我和George有孩子,我們會盡力將他納入這個愛和支持的網裡面,讓他們成為他們本來的樣子,以及在生命中探尋他們的獨特旅途。」

平權路在各國仍是未竟之路,Nir和Geroge能夠做的,就是戲劇。他們愈是自由地演出,向世界吶喊出性小眾的想法,愈能向面對同樣困境的性小眾保證,他們也可以免於恐懼地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也是我們分享自己故事的原因——去為那些『做自己』卻面對困境的人充權,也讓其他人從我們的視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