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普查作教育 減排拾廢護海洋

撰文:實習記者 魏雪筠
出版:更新:
香港海底垃圾多,水質一般,要看到美麗的珊瑚,確有難度。(香港休閒及技術潛水協會圖片)

常說全球珊瑚急速減少,我們對香港的珊瑚情況又知道多少?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00年開始與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進行每年一度的香港珊瑚礁普查,以收集香港珊瑚礁的現有數據,為本地及全球珊瑚礁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同時,希望加強市民對珊瑚礁的價值和威脅。

參加普查的潛水隊伍,會被派往指定普查地點進行魚類、無脊椎動物及基底情況作記錄。(香港休閒及技術潛水協會圖片)

普查隊伍由坊間的潛水隊伍志願組成,每隊約有8至12位潛水員,和1名進行珊瑚研究的隊伍科學家隨行,派往指定普查地點進行多方面記錄,包括魚類、無脊椎動物及基底情況,所得到的數據會與去年的普查作比較。採訪當日,記者跟隨其中一隊潛水隊伍(香港休閒及技術潛水協會),到沙塘口進行普查工作。

普查開始前,隊伍科學家會先在海底拉開長100米的線,以方便紀錄。(香港休閒及技術潛水協會圖片)

普查開始前,隊伍科學家林嘉耀(Eric)先在海底拉開長100米的線,並沿線劃分為0米、50米,及100米刻度。在進行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普查時,潛水員會二人一組,分別沿在100米的線道兩側2.5米開始調查。而在進行魚類調查時,線道會分為每20米為一段,每段的後5米為空隙,潛水員需在每5米停留3分鐘進行統計。最後調查基底情況的部分,則每0.5米記錄一次,以分清海底基層的不同物質。

不少魚類依賴珊瑚而生活,因此珊瑚的消失同時會影響海洋中的其他生物。(香港休閒及技術潛水協會圖片)
沙塘口現時珊瑚覆蓋率較高,亦孕育了在珊瑚礁生活的「Mo仔」(小丑魚)。(香港休閒及技術潛水協會)

Eric指,沙塘口現時珊瑚覆蓋率較高,情況良好。不過香港有大量冠刺海膽(俗稱海刺),其實是珊瑚的天敵,數量愈來愈多,而海刺的捕獵者龍蝦卻由於被人類大量捕捉,令珊瑚因此受到極大威脅。雖然漁護署數據顯示香港珊瑚的情況良好,但在某些地方,例如赤洲,對比多年前的研究,珊瑚情況早已大不如前。「我一直在赤洲進行研究,發現近年的珊瑚礁情況變差,珊瑚爛掉及海底垃圾極為嚴重。」

隊伍科學家林嘉耀(Eric)認為,普查目的在於親身潛到海中體會海洋垃圾的真實情況。(魏雪筠攝)

雖然珊瑚普查對比專業研究或有差異,然而Eric認為,普查的另一重點在於教育,潛水員親身潛到海中,讓他們用雙眼看出海底的真實情況;或許他們只是在海中拾起一件垃圾,但當每一位潛水員都拾起一件,集腋成裘,變相就是在集體清理海洋。

早前外國研究指,人類的活動已經對縱使遠離人煙的珊瑚礁造成影響,Eric亦表示,水質問題的確影響甚大。「全球暖化問題愈趨嚴重,海水升溫情況亦加快,今年可算是全球珊瑚白化最嚴重的一年。」他認為只有令大眾提高減排意識,使海水升海溫情況減慢,才可令珊瑚繼續在海底璀璨奪目地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