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難】得獎設計師談最理想廁所:有陽光、通風、人性化

撰文:洪藹婷 何雪瑩 柯詠敏
出版:更新:

公廁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源於最早獲獎的維多利亞公園興發街公廁。那是市政局管理的年代,很多公廁條件不理想,被人詬病,市政局於是搞一個公廁比賽,獲獎的興發街公廁此後幾乎成為公廁設計的一個原型。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當年有份參與設計,他說那時主要考慮三大原則,一是自然採光、通風;二是成為一個容易參考的標準建築物,包括洗手盆、廁格的材料、平面佈局,在不同地形上也可應用;三是進出容易的人性化設計,例如獨立一座建築物,讓傷殘人士也可使用,男女廁外有個花園仔,可以等待對方。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設計的銅鑼灣興發街公廁,幾乎就是新式公廁的原型。

廁所設計有何巧思?
Everything is about design. 香港建築學會會長吳永順說,廁所的洗手盆和吹風機的位置也大有學問。「很多人洗完手,去吹乾或拿紙抹,滴滴滴,滴到地下都是水,或甩甩手就走了,地下容易污糟濕漉。」現在商場廁所設計,都是洗完手連身也不用轉,伸手直接拿到紙巾,同一個位置藏了垃圾桶可以丟紙巾。「這些都是現代人構思公共廁所的心思。」

公廁設計通常有實用考慮。「商場的男廁會用尿兜,但公廁會用尿槽,因為容易用水喉一沖就乾淨,公廁很少用比較複雜的設計。」

若每天守在觀塘APM商場的男廁拍攝,大概可做個觀塘重建全紀錄。

商場廁所設計更加需要多些金錢考慮。商場廁所較少位於地面,通常放置於樓梯轉角位。吳永順指,地面人流多,最多人行的地方舖租貴,廁所一定會在人流少的地方。近年的商場有另一種思維,同樣以錢為本,不過廁所更寬敞,門口有些地方給男人等女人,甚至有些廁格設屏幕看電視。

沙田貨櫃廁所是本港首個由臨時停車場改建而成的環保廁所。


吳永順說,建築設計不只是功能化地用得就算,而是考慮用這些設施和空間時方不方便、人的體驗和感官,以至考慮整個城市的文明形象。

1990年代初鄭炳鴻與其他拍擋興建維園公廁時,造價400餘萬元,當時也有反對聲音稱之為「豪華公廁」。鄭解釋用的材料比較貴,但「太重料」,廁格裏的燙磁板因滲水而生鏽,後來換了鋁板。

其他方面的設計持續被採用,例如廁所內的走廊位置用了玻璃天窗,讓陽光灑進來,廁格整排上不封頂,下不封底,以此做到通風而又確保私隱。地板磚縫也盡量無縫,免得細菌滋生於縫間。

大埔科學園的白石角海濱長廊斥資2000萬元,包括三間公廁,其中之一的科研路公廁。
中環威靈頓街的地下公廁已有103年歷史。

公共設施與社區可否有互動?
一個公廁不只是讓人「方便」,鄭炳鴻如此相信。公廁由外判公司清潔,價高者得,這種原則沒有錯,不過「凡是公共設施使用的是公共資源,包括興建費用、地方,應該是回饋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很抽象,方便去廁所是一種,但不應該這樣簡單,是否可以衍生多一樣社會價值?」

都市人上廁所也要講feel,於是廁所走廊有了所謂藝術品的佈置。

例如,落手落腳做清潔的究竟是誰?住在天水圍的姐姐,去清潔山頂的廁所未必很有意義。若能在本區工作,既發展社區經濟,也促進鄰里關係。

鄭炳鴻眼中每個地方各有特色。一棟公共設施的建築可以呈現地方特色和連結,以致與生活結合,但這步需要早在設計時已構思好。他舉例說,如何令一個公廁成為街坊聚腳點、景點,甚至與等巴士這種日常生活結合。他說現時以合約制度將每個公廁與清潔工分開管理,雖然管理起來簡單,但對城市發展卻未必理想。

沙田貨櫃廁所是本港首個由臨時停車場改建而成的環保廁所。
尿廁是否嚴禁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