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保育】全港唯一無後巷唐樓「背靠背」牆 古諮會現重新評級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1903年後,香港政府立例規定,建屋必須留後巷。中環閣麟街尚存一個沒有後巷的唐樓磚牆,古諮會於三月因構件不完整而決定不予評級,後因民間團體及委員的新加文件,今月通過決定為磚牆重新評級。

昨日(9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投票通過,決定為中環閣麟街磚石構件重新評級。中西區關注組、城西關注組及公民黨候任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等到場請願,希望日後能夠展開公眾諮詢,並原址保育閣麟街遺跡。香港歷史學家高添強說,不能重蹈衙前圍村的覆轍,因建築物外表不佳而放棄保育。

閣麟街「背靠背」唐樓群的遺跡逾130年歷史,為全港獨有。(譚貴鴻攝)

建於十九世紀末 見證開埠早期生活

閣麟街遺跡屬十棟「背靠背」唐樓群的構件,以廣東青磚(1889年後不允許建屋的物料)建成。當年建築為了用盡空間,十棟樓房互相緊靠。當時,這般密集的建築導致本港出現嚴重瘟疫,以致後來1903年,港府立例禁止興建沒有後巷的房子。關注組針對古民房遺址深入研究,確定樓房為1878年火災之後建成,建築年份可回溯至1879年,只符合本港第一代建築法。這幅碩果僅存的青磚牆至今有逾130年歷史,不只展現19世紀華人生活面貌,更見證香港建築法的演變。

遺跡是十棟樓房共用的牆壁,即Common Wall,見證19世紀華人生活及香港建築史。(中西區關注組及城西關注組)
我們不想要重回衙前圍村那般,歷史最久遠的市區最後一條圍村,90年代兩次評級都因為它的外表不佳而被放棄……我們是否應該跨上一步,不止看外表?
香港歷史學家高添強

香港歷史學家高添強說:「香港保育最大問題是只看外表,好像較漂亮、完整的建築會被評級,但我們很少去看它的歷史意義。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富有很重大的歷史意義。我們不想要重回衙前圍村那般,歷史最久遠的市區最後一條圍村,90年代兩次評級都因為它的外表不佳而被放棄……我們是否應該跨上一步,不止看外表?歷史和建築該是同等重要,我覺得過往保育是很大的缺失。」

前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應原址保留

會上,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對古蹟辦及民間關注組的研究之深入而驚訝,並支持原址保留遺跡:一來,磚牆能展示1903年港府就鼠疫改變條例之前,樓房背靠背的情況;其次,遺址本身能夠反映香港歷史。

「(遺址)本身已經好重要,它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這個頗為罕見。而且傳承的並非籍籍無名的人,所以反映很多歷史,比如1870年代之前,華人漸漸從上環向中環靠攏,從這裡看到很多有趣的歷史……希望市建局將來建成的公共空間能夠介紹整段歷史,我相信香港人會很有興趣。」另外,亦有委員擔憂遺跡的結構安全問題,認為保育需以安全為先。最後在兩名委員反對及無人棄權下,通過決定,將重新為青磚牆評級。

關注組亦建議當局加建上蓋保護遺跡。(中西區關注組及城西關注組)

建議參考PMQ 關注組:重新評級只是開始

古諮會曾於三月因磚牆遺跡不完整而不予評級,關注組遞交文件,並與相關部門會面。今月,古諮會終通過為磚牆重新評級,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回應:「今次只是一個開始。」針對市建局提出拆卸磚牆重建、改建大型公共空間的保育方案,關注組將會研究其他可行建議。現時,關注組建議當局參考PMQ元創坊的做法,要求原址(in-situ)保留遺跡,並加建展館,讓公眾認識早期香港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