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香味口罩?伸縮水靴?中學生為清潔工設計貼心用品

撰文:吳世寧
出版:更新:

在剛過去的暑假,小朋友四處頻撲捕捉小精靈,走遍大街小巷;同時間,有班中學生鑽入垃圾站,為的卻是「捕捉」清潔工友、聆聽他們需要,再運用創意以回收物料設計貼心工具送給他們。學生們的設計成品看來土炮,如可繫在車上放置水樽的奶粉罐、縫上香包的口罩等——但清潔姐姐和伯伯一樣笑得合不攏嘴,道別時還恭祝他們身體健康,學業進步。策劃此活動的樂施會教育經理蘇培健指,透過親身接觸清潔工人,學生不只從書中讀到貧窮:「他們見到人,有血有肉。將來我們再談貧窮、退休保障,他們腦海中就會想起這些人,變得具體。」
樂施會舉辦的「法寶創作室——青年創作X基層勞工實驗計劃」跟一般暑期活動不一樣——這裡沒有名師英文速成法或AO談吐技巧,但卻透過讓學生跟社會上備受歧視的清潔工人接觸,了解基層勞動狀況,再加點創意,設計小小「法寶」為工友們減輕一點負擔。對許多學生來說,在街頭上探訪並訪問清潔工友就是一道必先跨越的難關。「老師知道我們要落區訪問清潔工,擔心的問:『你們自己去?安全嗎?』」中四學生Shirley笑說。

外判清潔工剝削 不准休息 血汗錢被騙

跟清潔工交談有「危險」的可能,聽來是一種中產的道德潔癖。「你唔讀書,大個就要掃街!」的論調在香港社會不但不絕於耳,更殘酷的是,清潔工人不但因其工作的厭惡性質被厭棄,因現實上的外判制度,亦備受剝削。香港政府在2000年起引入外判制度,食環署的清潔工作亦外判給營運商管理——投標制度價低者得,當中被犧牲的自然是工人權益。近年,有關清潔工人被外判商欠假、拖欠遣散費的新聞亦不時被揭露。

Shirley 及 Anna 兩個女生一組,在街頭訪問清潔工人,兩人都表示很少接觸社會基層。(潘思穎攝)

Shirley 及 Anna 兩個女生一組,在街頭訪問清潔工人,首次切身體驗工人的狀況。兩人都表示很少接觸社會基層。「我們好擔心,起初以為清潔工人不會接受訪問,把我們趕走。但原來很多工人都歡迎我們,笑得好開心。」Shirley 說。街頭探訪當天,就見到一個清潔工姨姨對著兩位女生猶是憐愛,問:「放暑假呀?」又說自己的兒女也差不多大。「起初以為清潔工人工作辛苦,可能會黑口黑面。想不到他們這樣友善!」

打破屏障後,學生們也開始聽見工人的苦況。「工人對我們說,被僱主騙錢,強積金被對沖掉。又有工人說,老細明明話請20個人,後來卻只請了10個人回來,但卻另外找10個人回來打卡交數。」Anna說。另一組的學生Sam 和 Winson,則難過的發現要在後巷才會找到坐下來小休的清潔工人:「可能因為公司不准他們休息,他們只能躲入髒臭小巷內喝口水,很快又得起來工作。」

平時我們只見清潔工友拖著沉甸甸的手推車逐個垃圾筒的清理,可想到怎樣才可幫助他們工作更順遂?工友們紛紛跟學生說:制服很焗,焗得一雙手袖都濕透;手推車有時會「甩轆」,一袋袋垃圾滾到街上;公司原來每個月只提供數個口罩,工友每天用完都會手洗晾乾。學生們於是嘗試以設計為原動力,把眼光從社會大環境、移至工友的額上汗珠及手上工具。探訪後,大家腦子裡滿載主意。「我想整一部隨身攜帶的cooling machine。」Shirley說。 Anna亦希望能著手改善手推車的設計。

工友們紛紛跟學生說:制服很焗,焗得一雙手袖都濕透。(鍾偉德攝)
手套不單止很焗,更會妨礙工作。(潘思穎攝)

廢物重生 奶粉罐、遮布變貼心用品

在此計劃中,推動學生們以回收物料實現設計想法的,是德國設計師、Innovation Aid創辦人 Hoehne Georg。 Georg曾在全球不同地區展開幫助民眾自立的設計計劃,如在德國設計以循環再造物料建造的難民營、在印度貧民窟設計水利及運輸工具等。今年年初,他更在香港為露宿者設計保暖用具——其中以可樂罐製成、以紙碎點燃的暖爐設計教人驚豔。在此計劃中,George亦堅持學生所有設計都應以垃圾及可回收物料製造。「因為這樣才可讓社區中的弱勢社群可參考做法,自己動手造。」Georg說。

同學們開始動手把腦中想法化成真實——有組員想做一頂變成可遮陽又擋雨的多功能草帽;Sam和 Winson則著力製作一種以拉鏈連接、可調校長短的水鞋;Anna則負責改造手推車,如安裝一個防止垃圾滾跌的繩網、裝上可讓工友放置水樽的奶粉罐。但學生要落實大膽的意念,過程當然一波三折——製作當天樂施會請來有十年經驗的清潔女工惜英給予意見,惜英便苦口婆心的指出大家設計的粗疏。看見同學設計的可伸縮掃帚,她說:「冇用嫁!我地一返工就要即刻做嘢,好少有時間慢慢搞支掃帚。」對於Sam和 Winson設計的水鞋,她說:「其實呢對係廚房水鞋,我地好少著!」急得Sam滿頭大汗,說要立刻衝出去再買一對膠鞋重進製作。

但冷靜一會後, Sam堅定的說:「我們不會這麼容易氣餒!我們是設計者,設計用品理應符合用家要求!」一直在旁觀察鼓勵大家的Georg亦說,香港學生好被動,很怕犯錯。「這班年輕人在一個不鼓勵他們自主思考的社會中長大。但在這裡沒有模範答案,沒有人可幫他們解答。在設計過程中,每個人都要自己探索,尋找最終答案。」Georg說。

「這班年輕人在一個不鼓勵他們自主思考的社會中長大。但在這裡沒有模範答案,沒有人可幫他們解答。在設計過程中,每個人都要自己探索,尋找最終答案。」Georg說。(鍾偉德攝)
同學仔Anna的設計:在手推車裝上可放置水樽的奶粉罐。(鍾偉德攝)
以拉鏈連接、可調校長短的水鞋,方便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下使用。(鍾偉德攝)

派成品給清潔工 學會欣賞勞動價值

 此計劃的「畢業禮」,也是同學們期待以久的一天——他們又再回到深水埗街頭,把設計成品送給清潔工人。經歷過幾次街訪經驗,同學們更無懼的踩入滿地污水的垃圾站,把餅乾、毛巾以及設計的「法寶」送給工人。許多工人皆又驚又喜:「多謝哂你地囉!你地真係乖!」工友李伯伯乘機訴苦:「這其實是最低賤的工作。路人行過都會掩住口鼻,你說難不難受呀?」讓學生們驚喜的是,他們再遇上了早前街訪時傾談過的清潔工伯伯。伯伯曾經跟學生們抱怨說手套焗,想不到現在學生們親手送上一對以紗布改造過的手套。伯伯笑得燦爛,還大方的跟學生們合照。學生Matthew說:「好多人都排斥清潔工。我初初見到他們都有少少退後……但他們其實比許多人都更友善!」活動完結後,另一組的學生亦分享道:「好多清潔工人不覺得自己的工作卑微,反而有一份使命感,覺得自己為人服務,也叫我地要為人民服務!」

活動完結後,樂施會的彩雯嘗試帶一班年輕人往後退一點,談及投標制度、社會成見、到退休保障政策,帶領學生思考香港勞工苦況及背後的成因。「其實為甚麼我們要關心這班人?」她問。同學忽然沉靜下來。直至有人打破肅靜:「因為他們是勞動階層,一樣貢獻社會。」聽到這句,樂施會教育經理蘇培健特別感動。或許學生們的設計成品,在每天上班如打杖的清潔工人來說未必最實用,「但重要的是他們明白工友需要甚麼,嘗試從別人角度思考,不會只會想自己。」蘇培健說。

同學們又再回到深水埗街頭,把設計成品送給清潔工人,就像此計劃的「畢業禮」。(鍾偉德攝)
或許學生們的設計成品,對每天上班如打杖的清潔工人來說未必最實用,但學會從別人角度思考更重要。(鍾偉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