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亦師亦友 350呎斗室私補老師: 補習是分享生命

撰文:李慧筠 梁雪怡
出版:更新:

今期香港01《本土》周報封面故事是「補習起義!讓孩子回歸『人的世界』」。補習已成為中小學生的集體回憶,這潮流已然覆水難收。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想想,這些提供營養補充劑的地方,能不只做一支短期有效的肥仔針嗎?有受訪者說:「我們是農夫,學生是薯仔。」竟還有補習老師不當教育是條賽道,而是一塊農田,在灰乾結實的土壤上翻土、澆水、施肥。說到底所謂的「起義」,也不過是回歸教育的起點。
攝影︰黃永俊
影像協作:曾梓洋

他們不時提及社會議題,如本地房屋問題,林態度開放:「這裏什麼立場的人都有,沒分對錯,我希望同學宏觀一點。」

最初找林小龍,只因他撰寫的《我的豪華劏房生活》講述了蝸局的生活,以及他如何在48呎的「天下」和學生、1300本藏書度過了兩年補習日子。

補習:講電影、講時事 以生活教中文

「劏房」、「私補」和「中大碩士生」都是吸睛詞。林小龍在2013年被眾多媒體訪問後,已搬離那小小劏房,在村屋繼續生活。48呎的斗室換成350呎的村屋,林小龍仍然沒穿上光鮮西裝,不用投影器,背後只有一張「勤」字書法,以及一本以幾年炮製的筆記本補習,靠一個「林小龍私人補習」Facebook專頁宣傳。

村屋離地鐵站有點遠,住北角的學生也不怕辛苦,遠道而來。

學生從劏房隨他到村屋,學習氣氛仍舊輕鬆不失認真,桌上兩包薯條成為學生「攻擊」小龍的要點:「兩星期後可能會見返包薯條!」學生們覺得小龍人如何?「他一開口就講道理」、「他好欺負,是水魚」、「小龍是損友」。小龍無奈地看着學生們七嘴八舌。「劏房那時,林小龍位都無得坐,坐入廁所。」躲在樓梯抄寫的駱同學牙尖嘴利,他正讀中三,跟小龍補了3年,成績名列前茅,上課就是為跟他借大學參考書和筆記學習語言學。

乍看起來,小龍在學生面前地位堪虞,他打趣道:「你(記者)離開後情況只會愈演愈烈。」但心裏明白,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其實是種有機的師生關係——小龍開口教書時,大家就會安靜下來,適時發問。同學終於老實讚讚老師:「他不馬虎,真會每篇文言文對譯,外面補習社有些教材抄襲百度百科。他有時講東講西,講電影、時事,結合生活教中文。」

小龍的家像是學生的家,他們會自備食物,有時則拿小龍家的飲品。
駱同學把背誦當食生菜,隨口讀出《呂氏春秋》的《重己》篇。

刻苦背誦建立記憶庫 寫作如池中撈魚

「補習是上學以外的增補,像補一件爛衫;我的做法是跟同學審視日校學習內容,好的壞的,逐一細閱,像欣賞很多件衫後,由同學親手去做一件。」林小龍舉例說香港學生最弱的作文,他跟同學把12篇範文抽絲剝繭不止,還推介學生寫人物看作家金庸、描寫文看詩人潘步釗等,並鼓勵他們謄文,他一字一句細改後,再請同學改一次。

林小龍堅持要同學從背誦《論語》、《史記》等開始,還要密密背,中秋、聖誕舉辦默書會,中一至中六生無一倖免。背誦背後,是他翻查古書細心整理的註釋,他說教科書註釋有時並非古書所出,看不過眼就自己研究《論語集釋》。「有些學生常說作文無例子,記不起,皆因他們沒有透過背誦建立腦中記憶庫,他們想拋魚竿釣魚,我們則在池中撈魚。」馮同學、陳同學正因背誦有功,在今年作文卷中撰寫「我在__中找到快樂」一文,旁引《論語》等古書,最後獲5**,考進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

文言文最令學生頭痛,他跟學生分析詞法、句法、語法。《史記》中的「遂」、「卒」、「終」,書本只解釋作「於是」,但放於不同位置實有不同篇章功能。「教科書不會理,考試你可以答『於是』,但自己讀時要明。」

有時,他把大學所學如西方語言學、英文、心理學等等攙合補習當中,讓他們更易理解語法格式、文白對譯等。

小龍相信私補跟日校老師一樣,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曾加入大型補習社 難建立師生關係

傳統學校的大班教學、職員層級,都限制了老師的教學選擇,小龍坦言,私補老師調整教學內容的自主性會比較高,因為私補老師是當科主任,也可以跟家長溝通,解釋自己的教學計劃。

而在私補老師的生活當中,即時通訊是學習平台,24小時都可以分享相關中文的教材、如《三國演義》的影片、同學的文章,學生也可以隨時發問。

「我會利用其他時間不停增進知識:看教授論文、參加國際研討會。你進步,同學也會進步。在校老師忙於教學與行政,未必有調整空間。」但學校優勢是教學目標較清晰,他說私人補習則要小心掌握每一堂如何分配。「私補只是地點形式不同,教學理念都是把最好的教給同學。」

小龍自己進修,同學也主動自學,在書架抽出小龍的大學參考書。

林小龍曾經加入大型補習社工作,不過有些老闆拆帳太勁,又出爾反爾,補習社也忌諱老師索取同學電話,怕撬生意。他惟有自立門戶,這時既要讀大學、趕功課,又搬入劏房,在艱難的時刻,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逐漸浮現。

劏房日子 八號風球操卷和家長湯水

開初搬入劏房,初中學生跑到唐樓幫他,把1300本藏書搬上5層唐樓樓梯;搬出劏房那天,學生又來幫他。感動的畫面,說起來就停不了,林小龍微微點頭,一邊細數:劏房逼窄,廁所門板加張紙、透點光當投影機用;高大學生不能伸直雙腳,大家笑成一堆;在劏房不能點火,他跟同學辦生日會,用手機照亮蛋糕。

曾經有個試前才找他補習的學生,一直不敢在口試時說話,同學和小龍日夜迫他練習。考口試當天他到小龍家中,說好驚好緊張,還未吃飯。小龍媽媽給他煮麵,小龍雖不鼓勵考前讀書,也叫他掀掀《論語》好讓他安心。不知是否運氣使然,口試出《論語》題目,學生剛好遇上比他話更少的考生,考到合格成績。

最難忘是兩年前一個八號風球的晚上,幾個學生操卷到午夜,屋外水浸無法離開。肚子餓了,同學自告奮勇外出買Pizza,雖然全身濕透,結果也成功抵壘。「那堂是上《史記》,我記得。」他似乎在重構當日的畫面,嘴角失笑:「這都是我人生無法磨滅的回憶。」

對家長,他也心存感激,莫太託女兒帶來自家製早餐、湯水,有家長介紹學生給他補習,又問他財政狀況是否拮据,想幫他渡過難關。他說補習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不是買賣,或者更像半個家人。「生命中,每個人相遇時間有限,倘若是注定有接觸,就不要放棄,師、生、家長也是。」

現在搬離劏房,那些日子仍教他清醒,他偶爾走到客廳睡在椅子上,回憶沙發床的硬度、一睜開眼就是書櫃的情境。他怕意志變薄弱,時不時提醒學生讀書要刻苦,在苦悶中找尋樂趣,怕同學着重漂亮環境時忘卻重要的事--他教記者想起「懸樑刺股」。

老師、學生身分楚河漢界 「這教育很失敗」

《漢書》有云:「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繫頭,懸屋樑。」林小龍大抵以同樣的心態、每分每秒尋找學習機會:「學生本來有很多學習難題,也給我大量問題讓我解答,這一刻同學便是我的老師。」

「湯同學暑假教我彈琴,小潼同學教我讀英文。」他變回學子心境驚嘆道:學生講英文一口外國口音,好勁!他常被學生糾正發音:「我會努力改,因為見你改,同學也會有動力改。倘若一個老師明言他是老師,對方是學生,只叫同學動手,自己不作示範,這教育就很失敗。」

林小龍教學生中文,有時又跟學生學英文,他認為師生本應互相學習。

「人活在群體,補習也是一個群體。群體裏面的人應該互相分享,我也吸收到學生生命中重要的事。」學生給他講旅行經歷,倒過來林小龍教李白《月下獨酌》,以自己失戀跑上天台BBQ的經驗講「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生命的軌迹碰巧相交,如此微妙。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