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校.下】古洞小學翻新後即被殺 老校友自掏腰包組隊護校十載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我係呢度校友,見到呢度咁,我比其他村民更加痛。你話拆咗佢一件事,但啲設施咁好而你又荒廢咗,對呢間學校,對愛華呢兩個字太殘忍。」
1970年,姚榮來於古洞公立愛華學校畢業,如今家住愛華現址旁邊,窗外已是校舍。
2006年,愛華因欠一個學生,便以「收生不足」為由而被殺,惟2005校舍才全面翻新過。
時任古洞村村長姚榮來,不忍母校一直丟空破落,遂組成約30人的義工隊,過去10年一直打理校舍。隨着新界東北發展在即,校舍將被拆卸,他坦言沒有想得太長遠,或者「做到做唔到為止」。

1970年,姚榮來於愛華學校畢業,過去10年一直當義工打理母校。(林綺琪攝)

是次訪問姚榮來,可謂緣於一場偶遇。當日,記者走訪北區數間空置村校,最後一站來到愛華,正值中午時份,大門沒鎖於是走進校舍,發現那裡跟其餘五、六所廢校完全不同。其他廢校日久失修,大樹、藤蔓遮蔽課室,雜草也已長至大腿般高;愛華學校裡的植物仍綠,草地修得齊整,明顯有人保養,操場上的籃球架雖已殘破,但場地仍然新淨,禮堂內椅子整齊排列,予人一種錯覺:只是師生正在放假罷了。

記者在校舍穿梭之際,發現一名中年男子獨自在校園內剪草,為何學校早已荒廢10年,竟然還有「校工」?上前查問,男子關掉剪草機,脫下眼罩及帽子,「我叫叫姚榮來。」隨即娓娓道出他與愛華的故事。

愛華學校共有三代校舍,最初是在上世紀20年代,廣東梅縣印尼華僑楊雁友在古洞村興建仁華廬大宅,再把大廳闢為教室,提供半私塾形式的教學,是首代愛華學校。後來學生人數漸多,楊氏家族遂與政府商討,1960年,政府終於撥地建成第二代愛華公立學校,選址毗鄰粉嶺公路的歐意花園旁。至1985年,由於政府建設新界環迴公路的範圍涵蓋了愛華學校,遂賠償了另一塊位於古洞村內的土地,於是第三代校舍又搬回古洞村內。

仁華廬是愛華學校的前身,距離愛華現址僅5分鐘路程,在上世紀20年代以半私塾形式運作。

​留住昔日好時光

愛華學校全盛時曾有800多位學生,但姚榮來指,自2000年起每年均有收生不足的危機,老師要四出找學生入讀。校舍於2005年剛完成翻新,外牆畫了壁畫,亦重新鋪設了籃球場,可惜至2006年,終差一名學生而被殺校。

姚榮來念的是第二代愛華學校,猶記得當時校舍很細,畢業那年才建成禮堂,他也無緣享用。那時,村內的小孩十分純樸,最多也只是用番石榴樹枝造個丫叉來射石仔取樂。最深刻的是,教會偶爾會送麵條到學校,讓學生排隊拿一份回家。對於當時多來自清貧家庭的學生來說,一碗麵已算是較豐盛的一餐。

殺校前一年,愛華才剛完成翻新,事隔10年,籃球架已經破爛,場地亦已褪色。
校園內的壁畫,也是在2005年才重新髹上。

張志超是古洞村村民,家中九個兄弟姊妹,連同他有八人均是愛華的畢業生。雖然畢業了41年,但自中學畢業後,他和一班愛華小學同學到今天依然保持聯絡,不時相約行山聚會。他說當年的同學九成也同村村民,「大家都講得出對方屋企有乜人、屋企係點嘅。」他們不僅是同學,更是隔籬鄰舍。他笑言小時候沒甚麼娛樂,課後只會躲在傳聞有鬼的廁格內嚇嚇同學,有時則結伴到附近的英軍練靶場撿子彈殼,再到處「碌地扮士兵」。村校學生之間的不只感情,也有鄉情,比後來的中學同學更緊密。

張志超說,因為他長得較高,被選入體操校隊,畢業時可以在村民及外國人面前表演,那時覺得十分威風。圖為當年表演的情況,在一堆小孩上方的就是張志超。(受訪者提供圖片)

村民自費運作 組30人義工隊

「學校孕育咗好多村民,校舍荒廢咗,草生到好高,我見到都覺得好滄桑、好悽涼。」殺校後,姚榮來不忍母校荒廢,當時以村長身份向民政事務處申請交由古洞村村務委員會(村公所)暫管,即水、電錶轉到村公所名下,由他們負責水電費。村公所如欲使用場地舉辦活動,均須逐次向民政事務處申請,政府批准後才可進行。

現任古洞村村長藍少虎透露,現時每年使用校舍不足10次,例如舉辦敬老盆菜宴,全校可筵開180席,或是召開村民大會等,水、電費全年約需數千元。由於村公所的資金來自村民捐獻,換句話說,是村民自掏腰包去維持愛華學校運作。

第一次與姚榮來見面,他正在校內低頭剪草,說不忍看到母校荒廢,平日大家沒空,他便獨自除草。

村民之間呼朋引伴,組成了近30人的義工隊,每年打理三、四次,每次為期一周。訪問當日,義工分工合作,男的負責粗重工夫,如剪草、維修電線、爬上樓頂掛起活動橫額等;女的負責掃地、拾垃圾及清潔洗手間等。部分義工甚至不是古洞村村民,平日還要工作,為何放假仍來幫忙?他們一臉靦腆笑說:「無所謂㗎。」

訪問當日,藍少虎負責到天台鋸走樹木,以防樹根生長影響校舍結構。他笑言前任、現任村長以身作則,其他村民才會參與。村內還有一隊七、八十歲的長者義工,約有10人,不時出幫忙洗廁所,或在活動完結後清理場地等。

男義工一般負責較粗重的工作,好像當日爬上樓頂掛起橫額。
愛華的禮堂簇新,古洞村村公所會用作辦敬老宴,圖為今年的盛況。姚榮來說,單是禮堂已可擺41圍,當日全校共擺了180圍。(受訪者提供圖片)

設施由簇新閒置至殘舊

現時村公所只能就活動逐次申請使用校舍,姚榮來說考慮到校舍維修費龐大,村民無法負擔,終未有作正式申請使用(詳見另文:【廢校.上】政府任過百校舍丟空 翻新需數百萬嚇怕非牟利申請者)。如廁所門已十分破爛,他們亦沒錢維修,只簡單掛起尼龍布來遮掩。

他又批評政府浪費多間空置校舍,糟蹋原有資源。以愛華學校為例,校舍在2005年才完成翻新,若2006年殺校後,短期交予非牟利團體使用,或可運用校內設施辦體育訓練、長者興趣班等。校內禮堂也頗簇新,可舉辦舞蹈班,藉此善用資源。惟10年間設施已逐步破落,校內飲水機水喉也已損毀、消防系統亦已老化、外牆剝落,如要重新使用整棟校舍,得花數以百萬計的維修費。

得花數百萬維修 租期太短不划算

據藍少虎了解,過往亦有不同團體申請借用愛華校舍,如佛教正覺蓮社、北區體育會等,政府亦曾批出用地。但批出年期僅二至三年,卻需花數百萬元大修場地,其後又未必獲得續約,因成本太高,最終團體均沒接受。

藍少虎當日在天台斬樹,以防樹木生長破壞校舍結構。
經過10年,校舍內的施設已經老化,就算團體成功申請用地,亦需負擔龐大的維修費。
多間課室已出現牆身剝落,枱凳因是政府資產,故在殺校時已被收回。

姚榮來認為,政府應為成功申請使用校舍的團體提供資助、維修校舍,才能活用校舍服務社區,「佢哋唔係牟利,唔係一門生意。」龐大的維修費是重用空置校舍的最大困難。轉眼間,這班人已打理了愛華學校10年,新界東北發展在即,隨着古洞北發展區展開工程,未來幾年愛華學校將被拆卸。姚榮來坦言沒有想到太長遠,或者「做到做唔到為止」。他透露,待新發展區落成、村民重新安置後,會再組義工隊,照顧長者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他們去看醫生等,讓鄉情在新市鎮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