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繁體字粒】台唯一鑄字廠眾籌續命 本土印刷廠嘆早已式微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活字印刷聽得多,鑄字又有否聽過?這和活字印刷唇齒相依的行業,等不及文青們的懷舊潮,早早於九十年代在香港全部消失。台灣的日星鑄字行是全球僅存的繁體中文鑄字行,保留全球碩果僅存仍在使用的一套鉛字銅模。但40年來銅模損耗嚴重,老闆一日只能修復5至10個字,若憑一人之力,要65年才能完成全套12萬字的修復工程,亦遠追不上耗損的速度。日星日前在網上發起集資,望以眾籌之力保存這套用了40年的繁體中文銅模,短短三日籌到逾百萬台幣。

日星鑄字行是台灣現存唯一一家仍在營運的鑄字行,成立於1969年,存有20套不同號數共12萬字的鉛字銅模,仍供老闆張介冠師傅鑄字用。但40年間的反覆使用,使銅模紛紛損毀崩裂,鑄出來的鉛字變得筆劃模糊不清,甚至不能再鑄字。若銅模損毀,該字款便被逼停止生產。靠張老闆一人之力,並不能修復全部銅模。

日星早在08年便開始修復銅模,並有多達五十位義工協助,然而鑄字技術並非朝夕可學會的事,人多手腳亂,導致修復出來的銅模字型不統一,終於2010年叫停計劃。現在重啟的銅模修復工程,預期需時4至5年。日星會把資金用於為修復師提供培訓,由書法的一筆一畫學起,練習到每人的字形統一,再用電腦進行修復及存檔,最後才以機器重新刻製銅模。全新的銅模可重新投入服務,進行排版及印刷。

日星的張介冠老闆,是全球僅存仍在鑄字的繁體中文鑄字師傅。

回望香港鑄字業,網上資料只有短短一句:「 以前香港有四家鑄字店--永成、博文、建國及達興鑄字廠,若要英文,有灣仔 ABC 。」但背後故事又豈只這輕描淡寫的一句?屹立上環西街六十多年的光華印刷傳人任偉生慨嘆,「香港已經絕不可能靠活字粒排版生產了,因為都沒有鑄字公司補充字粒。」唇寒齒亡,沒有鑄字,又何來活印?

50至80年代,是香港活字印刷的光輝歲月。當時中上環是印刷業的集中地,報館林立,還帶動了附近一帶的紙品、燙金、電板,及圖章生意,為中小型洋行印刷文件、名片、信紙等等。現可一窺當年歷史的,就僅剩幾檔圖章小店,和由華僑日報報館改建而成的西餐廳The Press Room。近年興起活字印刷,文青們紛紛跑到印刷店參加活印工作坊,但卻鮮有提及鑄字業。

屹立上環西街逾半世紀的光華印務公司,第二代傳人任偉生展示當時香港達興鑄字廠的發予印刷公司的活字編配本。

「以前中環有四間鑄字公司,第一間結業的是永成,七幾年就執了,還有建國、博文、最後執的是達興,約九十年代中。在灣仔還有間ABC專鑄英文字,亦於九十年代左右結業。」任老闆回憶道。

那時每間鑄字廠的字粒價錢統一,但每間廠都有自已的字模和鑄字機,即便是同一個字、同一款字體,每間造出來的字粒和寫法都不一樣。

字體不一,要由銅模的製作說起。眾所周知,鉛字粒是把鉛注入銅模冷卻而成,但銅模又是怎麼來?銅模又稱鉛字之母,要由書法家先寫出字,再由工匠在較軟的鉛模上雕刻字體,以電鍍的方式製成銅模。每個銅模都是由工匠精心刻鑿,因此相當珍貴,製作成本亦很高。現時香港不少人收藏鉛字粒,銅模卻散失無蹤。

以前每家鑄字廠皆有自己的捧場客,「以前我們多光顧博文和建國。因為每間公司出品的字粒會有輕微的高低差異,印的時侯要把凹的地方托返高,不然低的字粒會不上色。如果調教印刷的壓力,高出來的字粒會壓力過高。在活版印刷,如果壓力過大,字粒會加快耗損。所以我們會在低下來的字粒下面補紙墊高,要多一重功夫,所以通常買開那間就會買那間。」任老闆解釋。

圖示當時香港四間鑄字廠出品的鉛字粒,可見每間的標記不一,是鑄字廠的簽名。任老闆笑說永成偷工減料把中間挖空,卻刻上了好看的字樣。
鉛字銅模由書法家寫出字體,再由工匠刻鑿,每間的字型都有出入,如兩個「關」字。

有些字體連現在電腦也做不到

日星的鑄字和香港相似,亦是把字粒分成七個大小、三款字體--老宋體、方體(即是黑體)、和楷書,但字體選擇還沒有舊時香港鑄字廠多--在香港還有長宋和仿宋。「那時ABC(中英美鑄字有限公司)好誇張,有超過一百種字體,有些字體連現在電腦也做不到。」

他拿出一本本發黃的本子,封面寫著達興、博文、中英美等鑄字公司的大名,內裏是密麻麻的字。

「這本叫活字編配本,要什麼字、什麼大小,寫在裏面,方便買字粒,但通常行家都不會用,口講或者手寫就買,『二號楷書陳字』這樣。亦可以按這個表排列字粒,但我們習慣像字典那樣按筆劃和部首放,唯一會跟這本書放的是報館。」

活版印刷要逐粒字粒執出來,再排版,印刷,用完還要逐粒字放回原位,少些心力都不行。報館每日印數萬字,原來另有解決辦法。舊時報館有鑄字部,每次印完都把所有鉛字全部溶掉,重新鑄造,省卻字粒耗損和逐粒放回的煩惱。「一個框比方說能放三十粒六號字,一次用了二十粒,他會把餘下十粒都拿出來熔掉,重鑄三十粒放回框裏。」

現時光華印刷仍有十萬多粒鉛字,是全盛時期的十分一,全是由任父1954年開業起慢慢儲回來,百分百香港製造。一粒鉛字可印二萬至三萬次,然後邊角會開始耗損,沒有了鑄字廠補充鉛字,活字印刷亦隨其腳步走入絕路。任老闆慨嘆,「香港已經絕不可能靠活字粒排版生產了,因已沒有鑄字公司補充字粒。」記者問他,會考慮到台灣買嗎?他笑道,「不可能的,買得幾多,你買了一堆字回來,排版後發現欠一粒那怎辦?不可能靠執版為生了,香港根本沒有字粒。」

當時ABC的編配本,任老闆說,右頁這種字體連現在電腦亦模仿不到。
任老闆去年到訪台灣日星鑄字行,買來紀念的一號(香港行內俗稱大號)宋體和方體。日星只有老宋、方體、和楷體。當年香港卻還有長宋(第一行右二的「點」字),和仿宋(第一行左三的「根」字)。
當年在建國鑄字廠買的鉛字粒,由最大的初號到最小的六號。「二號字最通行,信紙的公司名、名片上的人名都是用二號。六號字用來印報紙,還有名片上的地址。」任老闆說。

日星鑄字行「字體銅模修復計畫」詳情:http://backme.tw/ref/RiXing_project_publish
香港光華印務:2546 8970(太平山西街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