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TSA回歸未為輸 家長倡入校董會、家教會 繼續制度游擊戰

撰文:韓潔瑤
出版:更新:

教育局長吳克儉今日宣布擴大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修訂版,全港小三學生都要考。近十個家長團體組成「家長聯盟」即時發聲明,怒評局長「再次利用會見家教會聯會和校長會的安排去充當民意」,無視學生的身心靈健康,遏止不了比拼和操練文化。
農曆年假來到,小學生中、英、數、常合共十幾廿樣已屬閒事;最新的施政報告依然沒就學生過度的學習壓力提出全面的解決方案,現在復加TSA操練……家長可以怎樣?
有家長認為要進入學校體制衝破缺口,三子之父的周勁倫(Eiffel)發起的「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下稱「同盟」)就是這樣一個倡議組織。

香港小學推行全日制,學生留校時間長了,功課多了,如今TSA再臨,如果操練文化遏止不了,學生更忙更累。(黃永俊攝)

吳克儉今早與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湯修齊、辦學團體、小學校長代表會面後,即宣布「復考」小三TSA。早前,局方已放風TSA以修訂版回歸,十八區的家教聯會以家長代表的姿態表示支持,激起數以萬計的家長反彈,由TSA關注組、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還我童年、動。心行動、爭取取消小三TSA群組、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TKO95group、青衣家長會等等組成的「家長聯盟」高呼:「十八區家教聯會不代表我」。

Eiffel指出,家長教師會(簡稱「家教會」)是老師和家長的聯會,目的是促進家校溝通,「但,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好微妙,有的需要合作,有的卻未必。」

學生輕生、小三TSA也是家長同盟關注的議題,最近Eiffel(左)和Akina(右)出席了防止學生自殺公聽會,一個在立法會上發言,一個旁聽支持。(韓潔瑤攝)

競逐校董 拒考TSA

Eiffel是三子之父,老二老三尚小,老大在中西區津貼小學讀二年級,性格屬循規蹈矩,在傳統學校沒適應問題。不過,Eiffel在兒子小一時已爭取做家長校董,出政綱、派宣傳單張、做街站,十足競逐區議會,今個學年取過半數以最高票連任。

「我好鮮明,反對小三TSA,小息食飯時間要加長,原來有些學校有90分鐘已經好好,囝囝學校只有75分鐘;另外關注普教中,香港是粵語環境,粵教中比較適合,因為語言學習會影響高階思維的發展。」Eiffel分享他的政綱。

同盟裏除了一批義工,9個核心成員都參選過校董會或家教會,像同盟的秘書陳思雅(Akina)今個學年曾競逐家長校董,「我輸了,但起碼站了出來。」她笑言自己從前只是鍵盤戰士。

去年教育局找了50間小學試考降低難度的小三TSA修訂版本,Akina女兒的學校也被「抽中」,允許家長選擇考或不考,不考要寫原因。現在全港「復考」,雖然未知學校有何安排,家長同盟也未傾妥行動,但是她已決定:「我女一定不考;我會寫信給學校要求不考。」

Eiffel指出,教育現實仍是學校和教育局主導,家長只是跟從。他希望有組織能真正代表家長,像老師有工會教協、教聯,在制度內爭取權益。(韓潔瑤攝)

發現問題:政策和現實好大落差

「讀書當然有競爭,考試自然要催谷。」不少家長如此認為,Eiffel卻不。過去幾年,他活躍於網上家長群組,「網上吹水、鬧爆、揭秘只能發洩怨氣,好多家長自己不會跟老師傾,事情不能解決。」很多學生問題,他認為要返回學校解決,家長因此要站出來。去年4月,他發起成立同盟,和幾個行動派家長展開「還我真.全日制小學」問卷調查。

政府由1993年開始在小學逐步推行全日制,原意是透過延長留校時間,促進師生關係,讓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及建立群體生活,同時就課時、小息、午膳等作出詳細指引,「政策有了,但問問家長、小朋友,原來和實際情況有好大落差。」Eiffel說。

學校懶理局方家課指引 

首先是功課量。教育局指引學校要制訂「家課政策」,「不是家課表,而是學校給予哪類型功課、功課量,即要做多久,例如中英數每科半小時。」Eiffel解釋。

據教育局2015年發布的<家課與測驗指引>:家課政策要透明,「充分考慮和接納家長的相關意見。」Eiffel查教育局文件,發現超過九成學校已制訂家課政策,但願意公布的只屬少數,諮詢過家長的更少。

他續指,最要命的前3年教育局刪去家課書寫量的上限,「由初小半小時,高小1小時,變了放手校本設計。」今天小朋友忙過打工仔,深宵仍在趕功課,同盟認為有必要重設功課上限。

家長同盟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兩成學校午膳時間少於30分鐘。(由受訪者提供)

此外,指引也提到學校應安排在課時內,「讓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部分家課(如書寫較多或較有難度的)。」調查卻不是間間學校有功課堂或導修課。

至於小息、午飯安排,指引說每天應有合共100分鐘,舉例兩個20分鐘的小息加60分鐘午飯,因為休息、玩樂,跟有效學習相輔相成。

「我們調查中,沒一間官津學校有100分鐘。」學生在校權利被蠶食,Eiffel將調查結果和家長聯署交給教育局,「我們得到的回覆是,局方不會在學校外評中加進這項評核,即是繼續不監管啦!又暗示如果我們不滿,要自己跟學校溝通。」

政府將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先在體制內爭取發言權

早在1993年,政府成立「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推動家校合作,全港官津中小學陸續成立家教會,十八區也各有家教聯會。而《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亦要求所有資助學校的辦學團體成立法團校董會,家長代表成為共同管理學校的一員。

家長由一個旁觀者,到做義工派飯、當故事爸媽,接着以家教會委員身份和老師聯誼、辦活動、上台頒獎,後來躋身校董會討論校政,決定學校發展方針甚至參與聘請校長,變成共同管理學校的持份者。但,事實是另一回事。

Eiffel承認,校董會大部分成員是辦學團體的人,「你不可能推倒他們的決定,但可以充份發言。你的力量在於有更多家長支持,你不止講飯盒好食不好食、聖誕聯歡搞什麼,而且去關注教與學。」起碼,家長在制度上可以打開缺口。

逢周三晚上,家長同盟在Facebook專頁有「家長開咪」,最近密密討論小一選校因為小一自行分配學位二月便要交表。(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集結力量 推健康的學習理念

家長同盟中人本來各不相識,憑着同一理念,在社交媒體聚攏起來。大多成員是在職爸媽,像Eiffel任職銀行、Akina做地產文職,每晚小朋友上床後就是開會、砌議題的繁忙時候。他們堅持每月見面開會及落區做街站;逢周三又會「家長開咪」,曾教路怎樣參校董會、家教會,最近講小一選校。

Akina兩個女兒在一條龍直資學校讀小二、小三,學校活動教學,評估不用分數,可謂沒甚麼學習壓力。許多家長組織的搞手都是「苦主」,反觀她和Eiffel沒有「切膚之痛」,「好多人以為我不在那個慘痛的環境裏,但生活在香港,制度是公器,愉快、健康的學習理念不是我獨享。」Akina說。

Eiffel讀大學時是學生會成員,畢業後搵食忙沒再參加組織,家長同盟是第一個。他補充:「最受壓的家長已經無動力、無能力去做,因為身心都淘盡了。」3年前,他和Akina各自為子女升小一而籌措,始發現香港基礎教育千瘡百孔,今天大家義務奔走,就是打正旗號,要「革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