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界石│界石遍佈赤柱角落 「B.O.20」近178年歷史卻如荒廢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近日佐敦加士居道一塊歷史界石離奇消失,引起保育人士關注。界石在70年代之前用來勾劃土地界線,是見證着香港城市發展的歷史,但現時各區大部分界石都不被重視,歷史痕跡散落各處,形同湮沒荒廢。這天《香港01》記者跟隨「活在赤柱」的版主,與一班街坊和歷史愛好者在赤柱一帶尋找這些界石的蹤跡。當中一塊刻有「B.O.20」的界石,據了解已默默地屹立在赤柱近178年;正如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撰文形容,這些「精緻平實的測量控制點」,其實往往就在身旁。

Facebook專頁「活在赤柱」版主、教師侯Sir指,自己在赤柱出生、成長,多年來留意到區內有很多歷史遺物卻沒人欣賞。(呂諾君攝)

Facebook專頁「活在赤柱」版主、教師侯Sir指,創立專頁的初衷,源於自己居於赤柱多年來,留意到區內有很多歷史遺物卻沒人欣賞,希望利用網上平台多加推廣本港的歷史文化。他表示,近半年來接觸到不少有關界石的資料,於是多次走訪赤柱的街頭角落,發掘區內仍然留下的界石。

赤柱或是唯一地區擁兩種編號界石

侯Sir帶領眾人由赤柱正灘往上走,在正灘旁的建築物,例如聖德蘭幼稚園、嘉爾默羅聖衣會旁等,都發現多塊寫有「R.B.L.」字樣以及不同數目字的界石;其實「R.B.L.」是「郊區建屋地段」( Rural Building Lot),數目字則代表地段號碼。期間見到部分建築物在鋪磚、油漆時都有保留和遷就界石,但也有部分界石已幾近隱沒。而走到赤柱大街一帶,可以見到一些藏在建築物的界石,石上的字樣則變了是「S.T.I.L.」「赤柱內地段」(Stanley Inland Lot),但在赤柱體育會附近又有「S.I.L.」「筲箕灣地段」(Shaukiwan Inland Lot)的界石,「赤柱可能係唯一一個會有齊兩種編號嘅地區」,侯Sir說道。

+8

聖士提反灣界石估計屬早期英軍軍營

「咁多塊之中,有啲係我特別擔心嘅。」侯Sir指,在聖士提反灣的是其中一塊。由沙灘拾級而上,便會看到這塊刻有「B.O.20」和一個箭嘴的界石。根據Facebook專頁「Historical Walk HK」的資料,這塊界石估計是1842年香港英軍早期的其中一個軍營Chek Choo(Stanley)Barracks所在地段的界石,已有近178年歷史;專頁又指根據1853年英軍地界圖,該地段設置有19粒界石,暫時只發現其中及唯一一塊界石;而石上「B.O.」字樣,指的就是成立於15世紀、專責為皇家海軍及英軍部隊提供武器及彈藥「Board of Ordnance」(英國軍需處)。

根據Facebook專頁「Historical Walk HK」的資料,這塊位於聖士提反灣、刻有「B.O.20」的界石估計已有近178年歷史。(呂諾君攝)

促政府加強保育 增設指示牌提供資訊

侯Sir最後帶領一眾人士來到赤柱軍人墳場,發現原來有部分二戰期間的墓碑是以不同地段的界石製成,當中原因已未必可以考究。侯Sir表示,現時很多界石都被公眾忽略,如「B.O.20」的歷史已是相當悠久,擔心它們會被人破壞或有所損耗,希望政府能加強保育,設立指示牌等讓行經的市民都能對界石有更多認識。

雖然《土地測量條例》473章列明,除非有合法權限或合理解釋,否則任何人均不得更改、移動、干擾、損壞或毀壞任何土地上的界線標誌,惟根據地政總署的資料,由於現時座標系統已被廣泛應用,該署已不需用界石確定地界,因此署方不會要求業權人於界石遺失時予以還原。

古蹟辦發言人回覆查詢時表示,現位於赤柱聖士提反灣,刻有「B.O.20」的界石,並非是法定古蹟。現行的歷史建築評級機制是為評估一般建築物或構築物的文物價值而制定,而古諮會於2017年3月的會議上,經討論後議決將不屬於一般建築物或構築物所涵蓋的項目,例如墳場、石碑等,納入「不屬於一般建築物/構築物涵蓋類別」的名單,暫不對名單上的項目進行深入的研究或評級,藉以聚焦處理其他屬於建築物/構築物項目的研究。

儘管如此,古蹟辦已將座落於政府土地上有價值及記錄的界石、石碑等列入「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名單,與「法定古蹟和暫定古蹟」、「由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的歷史築物及地點」及「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一起界定為「文物地點」,加以保護。所有新工務工程項目的倡議者和工務部門均須研究其工程項目會否影響上述的「文物地點」,若有影響,便須進行文物影響評估,並訂定緩解措施。

至於上述刻有「B.O.20」的界石,古蹟辦經實地視察後,認為屬於香港開埠初期的軍部界石,已安排將它列入「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名單。如有工程或會影響有關界石,古蹟辦樂意從文物保育角度向相關部門提供技術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