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生活】麵粉袋變身環保麵包袋 減少浪費擺脫「膠」質生活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麵包店內,店員熟練地把麵包裝進透明的小膠袋,交到客人手中。人們利用上班前的緊拙時間填飽肚子,不消10分鐘,當享用美食後,膠袋亦完成使命,隨即被丟進垃圾筒中,結束它的短暫一生。
麵包是不少上班一族的早餐選擇。麵包膠袋雖然細小,但消耗量絕對不能看輕,長年累積造成大量浪費。去年,Mimi以廢棄麵粉袋循環再造成為麵包袋,希望從日常入手,減少使用膠袋,為環境作出選擇。
攝影:潘思穎

「如果你一直身處同一地方,或不會察覺這些轉變,會慢慢適應並接受,但對我來說卻是很震憾。」Mimi居於加拿大多年,約1年前回流返港,當她看見沙灘上滿佈不同類型的垃圾,與記憶中的山水有如此強烈落差,感受深刻。「在沙灘上發現很多垃圾,跟以前完全不一樣,感到特別難過。」

麵包膠袋雖然細小,但消耗量絕對不能看輕,長年累積造成大量浪費。

海洋垃圾問題早已引起國際關注,而塑膠對環境的傷害更是愈趨惡化,嚴重威脅海洋生態。日前,挪威科學家在一條擱淺的鯨魚體內找到逾30個膠袋及其他塑膠廢物,情況令人痛心。海洋生物誤吞塑膠,損害消化系統,除了導致死亡,亦會進入食物鏈,進一步危害其他生物,甚至最終由人類承受惡果。民間有不少團體發起淨灘運動,為保護海洋出一分力,Mimi亦有參與其中。不過,垃圾不斷隨水流再次漂上岸,似是永無止境,Mimi認為淨灘並非長遠辦法。「即使現在清理乾淨,不久後又會打回原形,到底要如何解決問題?」

Mimi收集麵粉袋改造成麵包袋,把麵粉與麵包連繫,希望使用者心理上會較容易接受及使用。

港人年耗約9千萬個麵包袋

塑膠垃圾問題並非一天煉成。急促的城市生活步伐,因貪一時之便,選擇使用膠袋、餐具等即棄用品,市面上亦有不少食品以獨立包裝出售,過度依賴塑膠製品,已達至濫用程度。Mimi舉例,連鎖麵包店會預先把麵包逐個入袋裝好,客人購買時又再多用一個膠袋,於是一個麵包就用了兩個膠袋。不消10分鐘,食物享用完畢膠袋亦隨即棄掉,日漸累積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費。

Mimi從麵包店店員口中,得知每間分店平均日賣約1,000個麵包,若以兩間大型連鎖店共200多間分店計算,一年已消耗超過9,000萬個膠袋,數量驚人。Mimi認為,膠袋透明似是隱形的,放進垃圾箱內便從視線範圍內消失,形成一種「看不見」的錯覺。「麵包袋很小看似毫不起眼,丟棄一個會覺得是小事,但若所有人都習以為常,繼續視而不見,垃圾量會變得超乎想象。」

從收集麵粉袋、剪裁及車縫、到市集擺檔及處理網上售賣平台事務,全部都是由Mimi一手包辦。

傳統麵粉袋以棉布製造,昔日物質貧匱,麵粉袋因此常被拿來改製成衣服,物盡其用。Mimi有產品設計經驗,結合上一輩的智慧,決意把麵粉袋循環再造製成麵包袋,代替使用膠袋。「麵粉袋是製造麵包時所產生的廢物,透過回收循環製成麵包袋,把麵粉與麵包連繫,同時亦希望使用者心理上會較容易接受及使用。」麵包袋的內布及顏色布邊則採用紡織品標準認證的無染色有機綿,貼心照顧對布料敏感的人士,降低使用疑慮。

從麵包店收集回來的麵粉袋,Mimi會先以梘水浸泡,逐一把殘留的麵粉漿擦去,然後放入洗衣機內清洗。「這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最花心機及時間的工序。」Mimi具手工藝經驗,接下來的剪裁及車縫工序亦相對簡單得多,平均每個麵包袋約花20分鐘便製成。

去年9月,麵包袋正式於手作市集亮相。首批40個麵包袋,最後賣出了接近9成,為Mimi打下強心針。麵包袋分3種呎寸,現時除了於不同市集擺檔,同時亦在網上平台發售。「有客人說一直想找這種產品,證明大眾已漸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實中,塑膠無疑已侵佔我們的日常,要改變這種便利的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塑膠問題對環境的威脅已亮起警號,我們可以繼續視而不見嗎?是時候從日常習慣開始,取代使用塑膠用品,逐步擺脫「膠」質生活。

The Flour Bread Bag

麵包袋分3種呎寸,其中有專為法包而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