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雜草」可治濕疹? 藝術家帶教師標出地踎中草藥地圖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在人人都拿着手機走路的時代,有天有班人卻蹲在路邊,對着磚縫的雜草左看右看,又畫畫又拍照,有街坊走過,說:「那可以 治濕疹。」——這些其貌不揚的「雜草」,其實很多都是大名鼎鼎的中草藥,還可以引來許多交流。藝術家程展緯、自由工作者張薇和一班老師,以大埔為試點,將路上的寶,標記起來變出一個「野生草藥園」,送給大埔寶湖里的街坊。

藝術家程展緯和自由工作者張薇帶同一班教師,在大埔寶湖里變出一個野生草藥園送給街坊。(受訪者提供)

走在路上,我們隨時踏過磚縫的野草,卻從不為意,但原來它們多是大名鼎鼎的中草藥——一點紅、酢漿草、馬齒莧……早前藝術家程展緯和「社區學堂」策劃人張薇為「社區藝術地圖計劃」舉辦教師工作坊,帶領一班老師從路邊的野草開始,認識大埔。

從一棵草觀察城市活動 單車旁最多草

「社區藝術地圖計劃」今年舉辦到第2屆,程展緯和一班夥伴希望推動各區學校探索地方,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和街坊交流,完成後更可留下文化資源讓人參考。舉辦教師工作坊正是為了讓老師掌握到發掘地方特色的技巧,再將經驗帶給學生,和他們一起製作地圖。

工作坊有不同主題,草藥是其中一個。平日喜歡觀察植物的張薇指這是發掘城市的其中一個方法,「看草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活動。」她說。「像被閒置的單車旁邊會有很多草,因為人們不會行去那裏,清潔姐姐也不會掃那邊。」

張薇笑言一旦認識了這些草,就像到處都可以碰到熟悉的朋友。(受訪者提供)

農販種子掉下  在街上長出另一棵菜

她笑指自己平日走路都「頭耷耷」,一直在看地下的草,「每一個地方也有它特別的草。像農販擺檔附近(的地方),會長一些他們賣的菜,像車前草、水線草,可能是之前的種子掉了下來。」這次工作坊的主題,是她長時間觀察下發掘到的題材,這正是發掘社區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直接和街坊聊天。當天他們本打算按去年一間小學做的地圖訪問菜農,請教辨別草藥的心得,卻因食環署頻頻掃蕩而告吹。張薇指菜販和野草一樣,「朝不保夕但又充滿韌性。」當天張薇分享了鑒賞草藥的方法,之後老師觀察四周,發現電話亭邊、欄杆邊都有野草,透過拍照、寫生了解草藥的特徵,標起草藥名字後,集合成「路邊草藥圖」。

 

他們還把草都拍下來,即使它們消失了,也有相片供人辨認。(受訪者提供)

街坊神人現身:吹樹葉、教草藥功能

程展緯說草藥很有趣,「周圍都是,卻又被忽略。但有一點認知加觀察就能夠變成知識。」正如街上的事物常被忽略,多加留意,就會引出故事、連繫到人和人——路過的街坊隨手拿起樹葉就吹起歌,保安姨姨和清潔嬸嬸來張望,說:「這些草我們在鄉下的人都懂用!」又有人來指認草藥,說那是「一點紅」,可以治濕疹。程展緯說:「那都是上一代人的常識。」他指現在沒了這些知識,是因為生活環境不同,「但其實我們離那個環境並不是很遠。」——隨街都是中草藥,只差了辨認的機會。

近年不時有人在荒廢的花叢種植,卻往往被政府驅趕,程展緯說這是對土地有否尊重的問題——與此同時,「很多土地被刻意污染,如將農地變成停車場。」這天他們把草藥標起,也預視到很快會被人清走,張薇說:「雜草是人人覺得要除之以後快的東西,它的出現象徵着缺乏管理,一長得多、礙眼就會被清走。」因此他們把當天做的地圖命名為「今日寶湖路邊草藥圖」。

老師在當天畫出一棵棵草藥,為看似平凡的野草留下倩影。(受訪者提供)

「地圖好像一定要是持久的,其實不一定。」張薇說。「製作過程中已做出一個橋樑讓人交流。」她又指不想地圖只是地圖,而是可以衍生活動,因此當天主動尋找街坊分享,造就了保安、清潔嬸嬸與他們的交談。而且縱使事物已消失,也總算將地方無人整理的事物紀錄下來,像去年有小學做出大埔菜農地圖,工作坊當天菜農雖被食環署驅趕而沒有出現,但地圖也紀錄了大埔的人文活動。

這次他們做出的草藥地圖,附有圖鑑、照片和功用介紹,程展緯說:「如果小朋友認知到這些,將來城市的面貌會怎樣?」現在他們正在尋找可幫忙找地方展示草藥地圖的街坊,將知識繼續流傳。

植物種類多,要如何分辨?以下為大家介紹常見的野生草藥。不過工作坊策劃人表示不鼓勵人們採摘野草食用,指市區泥土多已受到廢氣、化學清潔劑和各種污水等污染。想吃的話,找個花盆或者也能種出來呢。他們又指這次活動不在於介紹草藥用途,他們並非醫學和草藥學的專業人士,只希望以雜草促進都巿觀察和社區互動,「都巿雜草不是一無是處,它們也值得我們去認識。」張薇說。

常見野生草藥

水線草

特徵:葉對生,葉片呈線狀,葉頂有短刺毛數

功能:清熱解毒,治瘧疾、腸癰、腫毒、燙傷

一點紅

特徵:花冠紫紅色,呈傘狀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黃鵪菜

特徵:長有黃色小花,花緣呈齒狀

功能:利尿降壓、清火疏肝、解毒消腫、清瘀消水

菜農就像野草一樣,頻頻被驅趕,卻又充滿韌性。圖為車前草。(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