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自助】只有一張椅子的家 精神病康復者等待別人敲門了解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李志安的家只有一張椅子。沒有必要多買一張,因為平日甚少朋友上來作客探訪。志安11歲確診患狂躁抑鬱症,04年雙親均病逝後,遷入沙田一公居單位獨居。他間中有兼職,每天有最少1/3時間在家,除了睡覺吃飯,就是一個人看書看電視。
有平台近日發起探訪精神病康復者活動,以眾籌方式集資$2萬元,為即將長期探訪康復者的義工團隊籌集車馬費或買小禮物的資金。志安將是此計劃中的被探訪者,如果眾籌成功,他將去探訪比他更隱蔽的康復者。「最期望做到的是,讓多些市民了解我們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報紙傳媒渲染下的形象。」認識了他不短時間的社福機構幹事Long也說:「如果不是上你家,也不知道你吃公仔麵做早餐。」

志安的家只有一張椅子。(麥佩雯攝)

獨居13年 只有一張椅子女友也少到訪

志安的家有點亂。廚房內洗手盤上堆積了未洗的碗碟,旁邊放了剛煮完公仔麵早餐的不銹鋼煲,但客廳肉眼可見的地方總算乾淨——儘管雜物其實只是被一張床褥遮蓋住而已。「因為知道你(記者)要上來,我已稍為收拾了,哈哈。」

他的家只有一張木櫈,「以前還有多一張的,剛壞了。」遲遲未買新的,因為沒有必要。平日他習慣約8時起床,在家煮公仔麵吃早餐後,便會出門,去附近的圖書館看書。午餐在家附近的燒蠟店買雙拼飯盒,也不回家,隨便找屋邨內一張長椅坐下便吃。午飯過後,有時會回家看電視或影碟;但上月電視剛壞了,更多去自助組織或該區的精神健康中心參加活動及上網。晚餐他偶爾會吃好一點,外出用膳,但也有回家再吃公仔麵的時候。晚上再發一下呆、吃少許零食、看一點書,然後,睡覺。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波瀾不驚。

雖然在家是孤獨的,但志安會主動外出找朋友。他出入和鄰居也有寒喧幾句,隔壁的聽障女士還知道志安是精神病康復者,「認識一、兩年後,我主動告訴她的,感覺她會明白我。」他近一年還交了個女朋友,但他們都甚少來志安家,多數外出。「家裡太亂,懶得收拾。」他短期內仍未有結婚打算,因為害怕女友父母不同意;也害怕與同為康復者的女友組織家庭後,兩人的精神狀況均有可能不穩定,頗有壓力。「未肯定能適應到兩個人的生活,已太習慣了孤獨。」

因經濟拮据,志安習慣吃罐頭和公仔麵作正餐。(麥佩雯攝)
志安的冰箱已用了13年,是當年搬離中途宿舍時由宿舍送贈。(麥佩雯攝)

隱蔽康復者需別人主動接近 踏出社交第一步

志安算是開放的,起碼他會主動外出;但精神病康復者自助組織「康和互助社聯會」幹事鄒長順(Long)指,不少康復者可能因經濟或心理問題,甚少外出,屬「隱蔽」人士。同時,今年2月,港鐵尖沙咀站發生縱火案,疑犯疑有精神病紀錄。我們在媒體常常看到類似的報導,生命之間的愛恨糾纏、疑兇的動機過去未來,就此被平面化;而精神病患者,亦被簡化為慘劇的罪魁禍首。「媒體的渲染可能會令大眾對精神康復者產生歧視,而偏見都只因缺少直接溝通機會。」

因此,「康和」發起「同•伴•行」長期探訪計劃,招募公眾人士最少持續三至六個月探訪獨居的精神病康復者。「要用一個較長的時間建立關係,尤其對於隱蔽或有社交恐懼的康復者,慢慢從家中開始與人接觸,再鼓勵他們外出活動,重投社會。」

然而,計劃最大的阻礙是經濟和人手。「津貼義工的車船津貼、探訪的小禮物、最後鼓勵他們外出活動或遠足,全都要錢。而怎樣招募到足夠義工也是一個問題。」該自助組織一直都沒有舉辦長期持續家訪,因為沒平台招募人手和資金;而最近他們因結識了網上眾籌平台「民間自治計劃」的負責人,就想不如試試在此平台上為是次計劃集資。「眾籌除了籌錢,亦希望令整件事的公共性加強,公開招募探訪義工。」讀者可按連結了解眾籌捐款詳情報名做義務探訪員,眾籌集資將於本月21日截止。

希望和義工們一起在家做甚麼?志安說:「聊聊天,了解我最真實的生活。」希望義工們帶甚麼小禮物上來?「食物,即食麵已經很好了。」記者看來,還需要多幾張椅子。

志安的獨居生活,是一個人看看書聽聽歌。(麥佩雯攝)
志安雙親已逝,剩下的家人中只有表姐仍有聯絡。(麥佩雯攝)
他每天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麥佩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