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展】攝影師合成未來東大嶼都會 立體照片重現清拆唐樓

撰文:林𡝴雯
出版:更新:

下課後,麥嘉熙(Marco)喜歡帶著相機,跟朋友到港大附近的西高山放鬆一下。西高山沒有太平山高,但依舊風景怡人。黃昏時,晚霞降臨,海水化成一片金黃,海面上有幾個小黑影,是一些人煙稀少的小島,像交椅洲、喜靈洲。
Marco給我看他的相片,相裡有個心型的島嶼,矗立著一根根方柱,「這張是合成照,這邊的黑影是計劃中的東大嶼都會,那裡就是現在的交椅洲」。政府在規劃大綱2030+中提出把大嶼山打造成「東大嶼都會」,交椅洲正是填海項目之一,但未來的大嶼山也會跟Marco的照片一樣美麗嗎?這幀照片正聯同其它插畫、立體照片於灣仔的社區萬花筒展覽展出,寄語香港過去、未來的模樣。

Marco 把相片加工,東大嶼都會活現眼前。(受訪者提供)

社區萬花筒展覽,是由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辦,透過照片、插畫、實物,以至立體照片等不同藝術形式,呈現香港各種面貌。Marco眼中的香港,除了「交椅洲」內2030年後的大嶼山,還有大嶼山北的中華白海豚。

面對「十面埋伏」的海豚

Marco大學時是地理系的學生,經常跟著老師到香港各個稀奇古怪的地方做地理考察,其中一次就坐船到大嶼山北面的海域看中華白海豚。「咔嚓咔嚓」,左邊一艘雙層客輪,站滿拿著相機的遊人,右邊一艘小郵艇,甲板上又是站滿看海豚的人。孤單的海豚在水中載浮載沉,四方八面都被遊客和相機圍攻,身後還有3架飛機在海豚頭頂經過。

在Marco心目中,海豚的確是同時面對船隻、飛機、遊客和相機的圍攻。 (受訪者提供)

這是marco「拍下」的照片,名為〈十面埋伏〉,「我把左邊船、右邊船合併在同一張相片內,再把飛機由1架加至3架」。雖然這是一張合成相,但在marco心目中,海豚的確是同時面對船隻和飛機的圍攻。「很多人見到傳媒報導,就湧去同一個地方,只為了影相,但跟大自然並沒有連結,只是與facebook有連結」,Marco說這種旅遊模式只是「呃like」,他又感嘆大嶼山填海工程完成後,中華白海豚已無處容身。

以觸覺重現被拆唐樓

除了Marco,另一位參展兼展覽籌辦人陳榮珊(Gloria)也喜歡在相片「做手腳」,但Gloria不是用photoshop,而是用發泡膠和剪刀:她的展覽作品〈我的存在〉正是以一棟土瓜灣唐樓照片為藍本製成的立體照片。

製作過程很花功夫,她先要把唐樓照片用照紙打印十至十五次,再用尖細的剪刀,把照片內出現的物件以一模一樣的大小,慢慢剪出來。只要一個角落剪錯了,就要重新打印。黏貼時,需先放上一層照紙,再疊上發泡膠,然後放上另一層相紙。她說較遠的物件只需疊4至5層,但較近的物件需做十層以上才有立體感。

立體照片帶我們回到未清拆前的土瓜灣。(林𡝴雯攝)

弧形的唐樓「站起來」了,一層又一層,無論是舊式生鏽的玻璃窗花,還是唐樓地下的欄杆、地盤工程旁的雪糕桶,花上40小時後全都栩栩如生。 花這麼長時間去重造舊建築,Gloria說是與她的童年經歷有關。她說,自幼在堅道一帶的唐樓長大,雖然每日都要行樓梯,但她樂得自在,「行上樓梯去天台玩,隔離屋整野畀你食,個種感覺好好」。

「砌立體相片個時,就會係到諗呢度既人關係係點咖呢,熟唔熟?」gloria邊砌邊想,有時又會問下朋友。像土瓜灣唐樓的照片,她從朋友口中得知,不少街坊都喜歡繞著唐樓的弧形外圍踏單車,於是貼唐樓外圍時又格外精神。在Gloria心目中,唐樓除了空間感較大,外型也很美,應該好好保存,只可惜相片中的土瓜灣唐樓已經清拆,想再找舊街坊聽故事都不容易。

交椅洲外圍要填海、土瓜灣唐樓要清拆,時代巨輪似乎擋也不擋不住,「我地無可能對抗政府,轉變係無可避免,但我們是否可以引起更多人注意?」。這一次,她們把能紀錄下來的,以不同方式在灣仔的廣場展出,用相片開展和平抗爭。若我們推開那扇門,走前看一看這些時代的紀錄,將來的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

社區萬花筒展覽
日期:4月6日至4月20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
地點:灣仔莊士敦道181號大有廣場地下及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