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地規劃】西灣河騎呢隧道 僅比馬路快5秒:住咗10年行過一次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馬死落地行——但有馬路行,點解要兜落地底行隧道?西灣河愛信道的馬路過路處就一早K.O了地底行人隧道。此隧道荒廢多時,有街坊認為它「多餘」、「唔方便」。記者於平日下午2時觀察了一小時,發現隧道連一個行人也沒有。隧道曾經於2015年10月18日發生火警,後來於2016年4月重新開放公眾使用。路政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火警後隨即安排承建商進行維修,約花費8萬元,而去年路政署亦為隧道支付約3萬元電費。當區區議員麥德正批評隧道是浪費公共資源。
起初政府選擇興建隧道而非路面過路處,麥德正認為是捨易取難,批評運輸署和當年的區議會都要為此負責。他希望運輸署能開放改變用途,如舉辦社區活動或作展覽用途,「總之唔好嘥咗佢」;又慨嘆官僚系統缺乏想像力,難以實現社區的多元性。

這條行人隧道位於西灣河太安街附近,橫跨愛信道。(顏寧攝)
行人隧道花費730萬元於2003年12月建成。而更多居民選擇的路面過路處則於2008年建成的。(顏寧攝)

【離地規劃】筲箕灣道天橋1小時僅1人使用 橋墩阻街擋風景?

花費730萬興建 區議員批:成件事蠢到不能想像

這條行人隧道位於西灣河太安街附近,橫跨愛信道;花費730萬元於2003年12月建成。而更多居民選擇的路面過路處則於2008年建成的。

根據審計署在2007年10月發表的審計報告,運輸署在1986年規劃時,估計愛信道的車流量偏高,因此選擇在此設置行人隧道。運輸署和路政署於1997年4月就「愛秩序灣填海區道路工程」諮詢東區區議會意見;工程包括愛信道行人隧道。報告指,當時已有部分議員對於設置行人隧道有保留,建議興建地面過路處以取代行人隧道,省回興建隧道的費用。

這份審計報告亦指「愛信道的交通流量偏低」,甚少行人使用隧道。當時,審計署認為運輸署需要就設置地面過路處編訂時間表。

【永利街】居港鬼佬獨愛唐樓 獨購25單位復修 反市建局拆樓重建

麥德正指當年的區議會和運輸署都要為隧道荒廢負責 ,「成件事蠢到不能想像」。 他形容隧道在2003年之所以落成,因當年建制派「雄霸」區議會,「一個咁戇居嘅嘢比佢哋過咗」。他指當年運輸署起初選擇興建隧道而非路面過路處是捨易取難,「你有個容易啲嘅唔做,平啲嘅唔做。居然做咗條隧道?真係好匪夷所思。」

隧道內有疑似是露宿者的雜物。(顏寧攝)
記者當日在隧道旁的馬路兩旁進行訪問期間,未見有人使用隧道;地面的過路處才是街坊的選擇。(顏寧攝)

【活化街市】中環街市曾冠絕亞洲?前檔主:利孝和夫人親征最墟冚

居民寧等交通燈 不願上落樓梯過隧道

記者當日在隧道旁的馬路兩旁進行訪問期間,未見有人使用隧道;而馬路兩旁的隧道皆有兩邊出口,隧道內有疑似是露宿者的雜物。

在西灣河居住10年的馬生馬太稱,10年來只使用過1次行人隧道。他們憶述當時剛搬來這區「睇環境」期間巧遇大雨,所以才走到隧道內避雨;因為他們覺得行隧道比馬路「唔方便」,往後的日子裡,他們再沒有用過隧道。同樣在當區居住8年的謝太直言從來無用過隧道:「邊有人行架?唔知下面有咩人,入咗去都唔知出唔出到返黎。」早前隧道發生火警曾經一度封閉,她指隧道「無人行」,認為「不如索性填咗佢,整嚟都晒錢」。

隧道入口皆有設置指示牌,惟街坊仍不會選擇行隧道。(顏寧攝)

居住22年的章小姐同樣從未有使用過隧道,「唔見有人行,覺得危險。」她認為隧道「多餘」,指「呢條馬路有交通燈梗係路面過,等一陣未得;邊個要落樓梯行(隧道)?」

章小姐更跟記者一起測試,比較過馬路跟用行人隧道,那者較快。結果發現由紅燈等到綠燈再過馬路需要1分08秒,而行隧道需1分03秒;行隧道比馬路僅僅快5秒。章小姐於測試後帶點喘氣的表示:「行隧道攰好多;公公婆婆一定唔會揀行隧道;我自己都唔會為咗5秒撐樓梯。」

結果發現由紅燈等到綠燈再過馬路需要1分08秒,而行隧道需1分03秒;行隧道比馬路僅僅快5秒。(顏寧攝)

區議員提議改作展覽、社區活動 斥政府官僚缺想像力

麥德正指政府每年都要為隧道支付3萬多電費,而且使用率偏低,他有想過隧道改作其他用途的可能。曾有街坊向他提出建議,將隧道間成劏房供人居住,他形容「各種奇怪諗法都會有,大家覺得總之唔好嘥」。他想像隧道可以作展覽、社區活動、以物易物等場地;例如「有人可以唱下歌,都幾浪漫;仲有樓梯可以坐,幾好。咁係一個幾好嘅想像」。

麥德正運輸署需要先開放改變用途,之後才能在社區內展開討論,「運輸署一日唔講轉其他用途,呢種想像太空想,唔敢去諗。」(顏寧攝)
麥德正想像隧道可以作展覽、社區活動、以物易物等場地;例如「有人可以唱下歌,都幾浪漫;仲有樓梯可以坐,幾好。咁係一個幾好嘅想像」。(顏寧攝)

然而,他指運輸署需要先開放改變用途,之後才能在社區內展開討論,「運輸署一日唔講轉其他用途,呢種想像太空想,唔敢去諗。」 他形容官僚系統「好缺乏想像力」,導致社區內的可能性難以實現。

運輸署回覆本網查詢時表示留意到隧道使用率偏低的情況,指「如接獲就該隧道用途的具體建議,會積極考慮及提供意見」。麥德正形容官方說法「籠統」,「點先為之『具體』?」他舉例,改變隧道用途牽涉其他部門,例如消防署和民政署,「咁我係咪要搭通晒所有部門,我同你搞掂晒所有嘢先係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