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熱話】台灣一孫女為剝蚵婆婆發明「傾蚵仔車」緩勞損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港人到台灣旅遊愛吃蚵仔煎,但生產蚵肉背後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由於蠔每隻形狀不一,剝殼工序仍需大量依靠人手。在台灣,這些重複性工序通常由年長婦女負責,她們被稱為「青蚵嫂」。
然而,長工時和蹲坐的姿勢使逾九成的青蚵嫂都長期腰酸背痛,一名青蚵嫂讀設計系的孫女就和同學設計了一台手推車,讓青蚵嫂可以坐得「堂堂正正」。透過貼心的設計,紓緩剖蚵女工一直以來的職業傷害,也為這漸漸式微的舊產業注入新活力。

由四名產品設計系學生設計的「傾蚵仔車」,集手推車和工作台功能於一身,讓剝蚵女工可以在較舒適的環境中工作。(圖片:「蚵蚵蚵kēkēkē-復蚵計畫」/聯合新聞網)

傳統的剝蚵殼程序是這樣的:蚵農把新鮮的蚵倒進籃子,運給青蚵嫂們,她們用手推車推到工場進行剝殼,再把蚵肉運回去。然而每籃連殼的蚵重達100公斤,對平均年齡50至70歲的女工來說,用手推車回工場已是非常吃力。到達工場後,她們也無力把整籃蚵倒在枱上,只好倒在地面,採取蹲坐的姿勢剝殼。每天長達9小時的工時,和屈曲的坐姿使她們背部和膝蓋長期受力,造成勞損。 

涼風、陽光、沙發 除了「最美」   屏山圖書館還有多項人性化設計

青蚵嫂們平時就是這樣坐在矮凳上,每天工作逾九小時。(圖片:「蚵蚵蚵kēkēkē-復蚵計畫」/聯合新聞網)

設計者之一的翁鈺婷,外婆做了七十年的青蚵嫂,她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小時候都蹲在旁邊抓螃蟹,不曾注意到阿嬤的職業傷害,長大後常聽她說腰痠,才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她說,逾九成的青蚵嫂都出現骨骼肌肉不適症的狀況。於是她和同樣就讀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的同學王俐文、侯佩君和劉珮萱,決定以設計解決這個問題,展開了「蚵蚵蚵kēkēkē-復蚵計畫」,為外婆及一眾青蚵嫂提供一個更舒適的工作環境。

在城市長大的她們親身到工場體驗剝蚵殼的工序,訪問女工,結果坐了兩小時已經大喊腰酸背痛。原來問題是由於女工們長期坐在低於25公分高的矮櫈上工作,對膝蓋造成相當大的勞損。她們研究發現,只要把座椅高度提高到40公分,便能以舒適的坐姿坐著。於是她們設計了「傾蚵仔車」,車上設有網板,青蚵嫂只需往腳踏一踩,蚵便會倒在網板上,也節省了把蚵倒往地上的工序,減少腰部勞損。

【社區影像】馬鞍山村「探索館」 鄭氏姊妹細味60年代老香港故事

手推車附有網板,女工不用再把蚵倒在地上,升高了的工作台也能讓她們坐得「堂堂正正」。(圖片:「蚵蚵蚵kēkēkē-復蚵計畫」專頁)

她們算準蚵籃底部的空隙,用腳踏把手推車的底板輕輕一推,就能把重達100公斤的籃子放到手推車上,不用人手搬來搬去,八十歲的青蚵嫂也能一人操作。到達工場後,再踩上面的第二個腳踏,讓蚵仔車傾側,倒出蚵。

設計還包括一套剝殼工具組,有隔水籃和座椅,剝好的蚵肉可以直接放到籃子裏浸水保鮮,完成後把籃子拿起隔水便可運走,把水倒去,籃子可以放手套和開殼刀等工具。

籃子用來放剝好的蚵肉,可以收進椅子下方,方便攜帶。(圖片:「蚵蚵蚵kēkēkē-復蚵計畫」專頁)

翁鈺婷說,初時外婆也對這台手推車半信半疑,試用後卻問可否把車子留下來用,「這時我們便知道我們成功了!」她說。

這台「傾蚵仔車」並沒大幅改變女工一直以來的工序,而是著手從日常細節處解決她們的需要,讓她們可以即時輕鬆使用。對外婆的關懷和細心觀察,成就了貼心的設計。「復蚵計畫」除了獲得台灣新一代後浪賞、LEUXS特別獎,也入圍2016台灣設計師週的設計星勢力展覽,期望能和廠商接洽進行大量生產,真正改善青蚵嫂們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