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遊子】走遍香港三分二山峰 推廣本地行山文化抗衡發展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每一次上山都抱着純粹的態度,山對AM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大自然並沒有與城市分隔太遠。(李澤彤攝)

山中遊子,兩名80後年輕人,他們喜歡行山,更走遍香港的三分之二山峰。他們堅信:「走在路上才看得清前方。」大自然為他們提供創意和靈感,而人類亦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面對城市發展與大自然保育,這個難以招架的沉重話題,「山中遊子」成員之一的黃智強(AM)巧妙地以一個實例回應:「北海道的美瑛町有一棵很美的樹,但因為遊人愈來愈多,當地居民把它砍掉了。」這是「哲學之木」的故事,道出人類的自私、矛盾與荒謬。

山嶺中遠瞻生命質感

山中遊子走遍多地,先後征服了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拏山、馬來西亞神山、台灣玉山和越南黃連山番西邦峰,全都是各國的最高山峰。山上變幻莫測,AM笑言每次旅程都出乎意料。例如在-9°C的富士山上,他歎服日本人的頑強意志;又驚覺韓國的山原來只屬老人專寵,行山活動不得年輕人垂青;亦見識過越南黃連山奇醜無比的污染環境,「那次經歷實在很可怕,到處都是垃圾,山坡上有人糞和被棄置的衛生用品。那次旅程,令我十分想念香港的山。」

他挑選的都不是尋常路線,甚至是有危險性的極端環境。「每次面對死亡的威脅,都再領略生命多一點。」每一次行山,他都專注腳下步伐,把生命交給大自然。當身處無法掌控的險峻地帶,人類卑微的力量,並不會因為再多磨練而變得偉大,因此他不斷強調要抱持「謙卑」心態。每次上山都抱着純粹的態度,山對他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大自然並沒有與城市分隔得太遠。

AM說:「在香港行山很隨意,因為交通便利,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任何時候不想再繼續走,就隨時撤退下山。」 (李澤彤攝)

沒有地方是走路不能去的

香港人看風景,多是隔着一面玻璃,巴士、鐵路、大廈,沿着日常生活路線去看熟悉不過的香港。AM卻偏愛走路,喜歡沿着自己的步伐去看香港。「這是一個充滿綠意和變化多端的地方。」

他曾經花13小時,環繞香港島的島邊行走,留下遙遙足迹,原因單純得很。「我很好奇那樣走會看見怎樣的風景。」他試過由將軍澳走路到荃灣找女朋友,亦試過由將軍澳一直走路11小時到屯門。他說:「沒有地方是走路不能去的。」他選擇用自己的方法看香港,不介意繞遠路,為的是視角不受規範。AM從事產品設計,他的每趟旅程貫徹自己的風格,以創意和行動步遊香港,探索豐富、遼闊的未知之境。

香港山多平地少,AM因為喜歡走路,自然也走過香港不少山峰。他形容:「屯門青山那邊比較貧瘠;大帽山富生命力,有山澗流水和不一樣的副峰;鳳凰山則山勢多變,比較精彩。」

AM選擇以自己的方法去看香港,以創意和行動探索豐富遼闊的未知之境。(李澤彤攝)

發展與環保:為了自己,還有後代

對AM而言,香港的山是平易近人的。「在香港行山很隨意,因為交通便利,自然產生一種安全感,任何時候不想再繼續走,就隨時撤退下山。」

行山終有回程時,但發展卻不會停止,他說:「在香港,上山也仍然看得見山下的高樓,這感覺有時是頗煩厭的,但我只會說,發展與保護大自然兩者能夠平衡,那便是最好。」

近年港人愈來愈享受行山,有人為了一片美景,有人為了一張照片,也有人為了一刻時光……無論如何都不少得一處好風景。他直言:「如果你問我相中一片風景是哪個地點,我只會提供大概的位置。我希望大家去探索,不是只為了某個目的,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享受香港未被發掘的地點,這樣,你可能會找到一處更漂亮的地方。」然而,他自認,不透露美景地點,也可能是出於自私心態。提到環保,他也難免自私,想保存一些不被污染和干擾的原始之美,不止是為了自己,還有自己的後代。

「山中遊子」推廣的是本地行山文化,但也承認人潮為患的後果難以預料,而他們認為每次上山,都無可避免會踩爛或折斷植物。對於這個隱憂,AM也無法交出一個清晰的說法,但可肯定地說出這理念背後的一個假設。「如香港的大自然不獲欣賞,下一步將會發生的是迅速而放肆的發展。」說到底,AM口中的平衡,所表達的除了是發展與大自然的關係,更包含了每名登山者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AM喜歡走路,已走過香港三分之二的山嶺,每次都找到香港的不同棱角。(李澤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