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設住屋標準冀有獨立廚廁 劏房戶批政府共租計劃離地難受惠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全港居住在劏房的港人數以十萬計,年逾六旬的莫伯、育有一名女兒的林太亦是其中之一,長年累月忍受缺乏冷氣的高溫侷熱、水滲嚴重的生活日常。
面對新一屆政府提出,由非牟利機構牽頭提供「合租單位」的過渡性房屋,他們卻沒半點興奮之情,直嘆擬定月租4000元的金額「離地」,未能理解市民的真正所需,亦有天台戶認為受惠者少,「邊輪得到自己呀?」

全港有近20萬人居住在環境差劣的劏房之中。(鄭子峰攝)

在葵涌一幢唐樓,沿著筆直的長廊直走到盡頭,就是林太一家三口的「蝸居」,約60呎的房間只有一張大碌架床,以及頭頂一個小天窗,這個小小的通風口,每月價值200港元,「我由對面冇窗嘅單位搬過嚟,二千蚊加到二千二。」採訪當天,氣溫逾攝氏37度,甫進房間已汗流浹背,但小房間沒有冷氣,林太僅以衣架勾起掛扇降溫。

林太曾向業主要求維修滲水的牆壁,惟業主以「咁巴閉,唔好喺度住囉」回應。(鄭子峰攝)

月入僅八千 「共住」非基層冀望

一劏13戶的單位只設2個廚房、洗手間,林太指幾乎30人共住一個單位,平日生活也以「鬥快」解決,「排隊沖涼最少半個鐘,睇準邊個出嚟就衝入去。」

對於新上任的運輸及房屋局陳帆,有意推出「合法劏房」,以共租單位模式,以成本價約4,000元租予公屋輪候冊的家庭,共用一個單位,林太稱全家月入僅約8,000元,政府的建議極為離地,「佢唔了解我哋冇乜收入,根本租唔起。」她續說,市面一個需要共用廚廁的單位,租金亦只是大概3,000多元,政府的定價似乎毫無吸引力。

莫伯的家面對剝落、滲水等問題,業主一直未為其修葺。(鄭子峰攝)

滲水問題困擾 6旬伯日行9層樓梯回家

年過花甲之年的莫伯,約6年前搬入葵涌一幢大廈約70呎的天台屋。房間左邊是3張床褥疊起而成的「高床」,另一邊的架掠著大大小小的膠盤、鐵鍋,但這些並非煮食用的工具,而是用來應付大雨、打風。

本港房價高企,劏房呎租數十元,但陳劍青稱有富豪以呎租0.6元使用官地。(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早前強颱風「天鴿」來襲,單位的鐵皮屋頂不敵強風大雨四處滴水,裝滿4大個容器,屋頂的滲水邊牆已剝落,更露出啡銅鋼筋,業主卻只願意用玻璃膠修補。炎夏之時,由於石棉瓦頂吸熱,莫伯指室內至少比外面高出4度,「太熱頂唔順,就行出走廊抖下。」莫伯認為「共租」計劃的供應數目有限,實際幫助不大,「老實講,幫到幾多個,咪又係政策上交代吓 。」

劏房戶理想單位想有冷氣、獨立廚廁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於7至8月期間,訪問100戶居住於劏房、天台屋等基層家庭,以小組討論形式,由20個基本住屋標準中,選出最重要的十項,結果反映居民飽受每年加租多於通漲、缺乏合理維修、沒有獨立廚廁、窗戶及冷氣等問題困擾。

成員吳堃廉觀察到劏房質素每況愈下,由平均100呎的單位,愈劏愈細至近年50餘呎,希望訂出民間的十大住屋標準予政府參考,在制訂短中期的房策時,更貼切劏房戶需要。對於陳帆提出共租概念,他指在討論過程中,大部分住戶均不願與人共用單位,「過往『七十二家房客』都係逼住先係咁,時代唔同咗,有得揀當然唔想。」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訪問約100戶居民,有關住屋標準的要求。(鄭子峰攝)

民間十大住屋標準
每年加租幅度少於通漲
不濫收水、電費
有簽署租約
業主提供合理維修
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70呎
有獨立廚房
有獨立廁所
有窗、令室內通風良好
天花、牆壁沒有剝落和滲水
有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