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勝會】平息鬧鬼恐慌 超渡工殤好兄弟 勝會記香港百年災劫

撰文:呂凝敏 陳蕾蕾
出版:更新:

有一個節日,沒有公眾假期、商家不會提起,說的是一個關於鬼的節日。農曆七月,談及盂蘭節,人們總是聯想到民間諸多禁忌,「很多人只想到鬼節街頭焚燒冥鏹,對其起源及歷史未必了解,事實上,潮式盂蘭勝會有團結鄉里、超渡亡靈的意義,是本港近代史的一個重要記錄」。樹仁大學研究總監、社會學系教授陳蒨,研究本港各區大小盂蘭勝會多年。她娓娓道出香港盂蘭勝會的前世今生,「戰前的尖沙咀碼頭和九龍倉碼頭,有很多貨船往返運載貨物,潮籍苦力便在尖沙咀籌辦盂蘭勝會,為工作時不幸身亡的同鄉超渡……」,每個盂蘭勝會的誕生,背後都承載著本港早期移民的辛酸奮鬥故事,為魑魅魍魎的鬼節添上一份歷史意義。

潮州公和堂盂蘭盛會有120年歷史,規模龐大。(王譯揚攝)

農曆七月鬼門大開,全港多個地區均舉行大小盂蘭勝會,其中位於銅鑼灣的潮州公和堂盂蘭勝會有120年歷史,一連四日的勝會由昨晚(11日)開始,燈火通明的棚架擦亮漆黑的夜空,甫踏進勝會,便見煙霧騰騰,面積約三個網球場的場地,設有戲棚、神袍棚、大士棚、附薦棚(又稱孤魂棚)、經師棚及辦事棚,佈景堂皇,燈光炫目,香火繚繞,猶如一個人鬼嘉年華。

昨晚入場的多為區內長者。 (陳蕾蕾攝)

全港至少118個盂蘭勝會 潮籍佔56個

樹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蒨博士研究本港潮籍盂蘭勝會多年,2015年將調查及訪談整理成書出版,書中介紹,至2014年,全港至少有118個在公共空間或廟宇舉行的盂蘭勝會,其中56個屬潮籍。「盂蘭勝會的來源,可追溯至年輕人祖父輩一代的故事,但目前對於盂蘭勝會的記錄並不齊全,我覺得有責任將零碎的歷史整理,填補空缺」。周一晚,陳聯同潮州公和堂盂蘭勝會的組織者鄭翔奮及蔡學勤到場,首晚人流不算多,入場人士多為長者,民眾將冥錢如扇般緩緩攤開,再放進籐籃內焚燒,又在香爐前放置各種「貢品」,包括白飯、燒肉及酒,合十跪拜,將心意傳遞給一眾「好兄弟」。

樹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蒨陳蒨博士表示,早年香港有很多來自潮州的移民,他們生活艱苦,特別依賴同鄉互助。(蔡正邦攝)

來港舉目無親 靠同鄉辦身後事

盂蘭勝會習俗由潮汕人帶來香港,他們多數隻身來港當苦力,舉目無親,同鄉之情份外濃厚,甚至稱兄道弟,當有人不幸去世,同鄉便會肩負起為「好兄弟」辦理身後事的重任。本港盂蘭勝會一般可分為潮式、鶴佬和廣府式,只有潮式是以佛教儀式舉辦,其餘均是以道教形式進行。陳蒨指,潮式盂蘭勝會源起可追溯至佛教《目連救母》的故事,強調孝道,香港潮人盂蘭盛會更在2011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公和堂昨起一連四晚舉行盂蘭勝會。 (陳蕾蕾攝)

渣甸倉苦力被貨壓死 鄉里聚集糖街拜祭

陳蒨表示,早年香港有很多來自潮州的移民,他們生活艱苦,特別依賴同鄉互助,為團結潮人,以及替客死異鄉的「兄弟」超渡,逐漸發展出各區大小盂蘭勝會。一百個盂蘭勝會,背後就有一百個屬於該地區的故事,陳蒨的著作《潮籍盂蘭勝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中提到,有120年歷史的「潮州公和堂盂蘭勝會」,起源於渣甸倉鬧鬼,以及早期苦力勞工的工業意外記憶有關。19世紀,位於銅鑼灣燈籠洲(即百德新街一帶)的渣甸倉屬怡和洋行,聘用不少潮籍苦力,常有人在搬運時,不慎被疊至數米高的貨物壓死,渣甸倉同鄉便在農曆七月聚集在糖街拜祭,後來拜祭人數漸多,演變成有規模的盂蘭勝會。

石塘咀米舖老闆捐獻活動經費

戰前來港的潮籍人士亦曾聚居在石塘咀一帶,經濟能力好的在附近經營米舖或南北行,亦有大量苦力在上環三角碼頭從事搬運工作,偶爾有苦力工作時失平衡墮海身亡,三角碼頭的苦力便開始在海邊籌辦佛教三角碼頭街坊盂蘭勝會拜祭,而附近米舖、參茸藥行的潮籍老闆紛紛捐獻。在戰前已成立的尖沙咀官涌街坊盂蘭勝會,同樣因為當年九龍倉碼頭(現海運大廈一帶)有很多貨船往返運載貨物,海防道一帶有不少「咕喱館」,不少潮籍苦力聚居於此,並紀念工作時不幸身亡的鄉里。

隻身偷渡來港染病亡 油麻地潮僑拜祭工友

陳蒨亦提到,有油麻地旺角區四方街潮僑盂蘭勝會的參與者受訪時表示,在1958年從潮州坐船偷渡來港,風高浪急中壞了船舵,好不容易與同鄉捱到西貢上岸,其時才13歲的他,赤腳步行至油麻地,投靠經營「辦館」(即士多)的姨媽,從此生活安穩,故該區的盂蘭勝會記載本港第一代偷渡來港的血淚史,亦紀念在來港時葬身大海的鄉里,據說亦有某些單身的苦力因水土不服,或患病過身,過百位苦力遂在1967年聯合發起油麻地旺角區四方街潮僑盂蘭勝會,拜祭孤苦喪生的工友。

1953年聖誕節,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災民近6萬人。 (影片截圖) 

石硤尾火劫餘生 木屋區災民上樓再續鄉里情

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6萬多人受災,有經歷火劫的潮籍人士指,火災後一個月,與家人仍是在球場暫宿,搬入徒置區四年,才獲在白田邨「上樓」,邨內多數人均是從木屋區搬來,鄰舍關係密切,深水埗石硤尾白田邨潮僑盂蘭勝會在1966年成立,凝聚社區。

+2

為人質慘劇死者設神主牌 互委會燒衣悼墮樓亡魂

在一些大型災難中,死者眾多,盂蘭勝會亦會協助超渡不息冤魂。《潮籍盂蘭勝會》一書中提到,二戰時,有指深井靈光小學被日軍佔據,在屯門公路下方的操場畫作行刑處,深井村民對日軍暴行記憶猶新,至五十年代,不少在啤酒廠工作的潮籍人士,時聞宿舍晚上有鬼魂出沒,告訴啤酒廠主管後,外籍廠長竟提出舉辦盂蘭勝會超渡孤魂野鬼,更自掏荷包資助。

2010年發生馬尼拉人質慘劇,當時潮州公和堂聯誼會在舉辦盂蘭勝會時,為八名死難者進行紀念儀式,設立「附薦」神主牌哀悼;1991年觀塘彩霞邨多人跳樓自殺,有居民以互助委員會名義,在農曆七月燒衣紙,後來更上門為勝會籌款。盂蘭勝會將本港的浩劫記憶,以非文字形式記錄下來。

陳蒨博士指,從前通宵達旦的勝會,現在因噪音管制問題,晚上11時便需剎停。 (蔡正邦攝)

引入木偶戲、K-Pop活化盂蘭勝會

潮州公和堂的盂蘭勝會歷史悠久,惟因時代變遷,昔日的住宅區變成連鎖店商廈,組織者更難籌款,「如屬大型,需斥資約100萬籌辦」,部分地區的勝會更因資金不足,未能依足傳統,「大有大搞,細有細搞,無錢就不能唱戲,有些只能以卡式錄音機播潮州劇目」,亦難以聘請戲班及大排筵席。

加上目前因有噪音管制,從前通宵達旦的勝會,現在晚上11時便需剎停,「有啲場戲都未唱完就要cut,幾冇癮!」年輕人對盂蘭勝會的背景文化未必了解,參與者多是區內長者,人數亦大不如前。陳蒨表示,部分地區的盂蘭勝會為擴闊參與者的年齡層,組織者扭盡六壬,西貢及深井的盂蘭勝會戲棚曾以木偶戲代替唱戲,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組織者明白該區多為廖氏後人,未必聽懂以潮州話唱的劇目,去年更邀請區內年輕人上戲棚唱「K-Pop」,希望能成功「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