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7.前瞻】社區護士兩救心臟病發長者 緩減病情轉差

撰文:關卓凌
出版:更新:

「黃姑娘今年救了我的性命兩次!」年近八旬的傅伯患有糖尿病,今年5月於邨內的長者中心突然心臟病發,不省人事,「中心職員立即找黃姑娘,黃姑娘跑過來幫我做心臟按摩(心外壓),我才恢復意識。」他口中的黃姑娘,是護士診所負責人黃慧萍。今年中旬流感爆發期間,特首林鄭月娥亦親到醫院視察,了解公營醫療系統問題,此後盛傳本屆政府將推行基層醫療,從根本解決公立醫院逼爆問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亦指出,在社區增設護士診所的方法值得借鏡。但凡以上種種,均可見基層醫療將會是解決香港醫療及老人問題的其中一個起點。

傅伯(右)和李婆婆(中)每星期都來關護長者協會,接受黃慧萍姑娘(左)檢查和跟進。(羅君豪攝)

傅伯入院後,醫生曾替他安排一大堆專科檢查,他卻因為不明白,又怕要付昂貴費用,所以沒有去。他在上星期又再發生類似症狀,幸好黃慧萍能及時趕到救他一命。病人心臟停頓的首四至六分鐘是黃金急救時間,逾時便非常危險,「如果沒有黃姑娘,我已不在了!」這次黃慧萍逐一向傅伯解釋每項檢查,着他不要擔心,還多番叮囑他去就診。

黃慧萍說,病人很多時因不清楚治療,醫院醫生又沒有時間講解,或他們聽後未能消化,最終便錯過這些必要的檢查。這次黃慧萍便逐一向傅伯解釋每項檢查,着他不要擔心,還多番叮囑他去就診。

90歲的林婆婆接受護士診所的免費骨質疏鬆檢查,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現正免費服用由與護士診所合作的醫生所開的藥,至今仍然行得走得,非常精神。這既提升林婆婆的生活質素,也避免要多一位長者爭奪公營醫療資源。

護士診所為區內長者定期檢查健康狀況,有助緩減他們病情惡化。(羅君豪攝)

資金不足 社區護士流失嚴重

特首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提及會構思以社區護士診所服務成為發展基層醫療的一重要部分。做了接近30年護士的關護長者協會營運經理黃慧萍指出,醫管局現時同樣設有護士診所,但未能做到走進社區的效果,「因為它設在醫院旁邊,要大家去這個地方才能得到服務。社區護士診所則不同,我們會走進社區,辨識社區內有服務需要的市民,按健康需要提供全面服務,並教育他們如何控制病情。」

該會設於屋邨的護士診所,長者居民只需步行五分鐘便到。診所由護士主理,為長者作定期基本檢查和跟進病情,舉辦健康講座和健康小組,讓病人互動和分享健康知識等。

黃慧萍指由於資金不足,要留住護士並不容易。(羅君豪攝)

關護長者協會自2009年於觀塘寶達邨開設第一間護士診所後,至今已有五間,今年年底將再開設新診所。每間有一位資深護士及一名社工駐守,和當區非牟利機構合作免費借出場地,黃說依然經營困難 ,「我們找資金營運要花很多時間,一半是社署資助,另一半是其他機構如賽馬會等資助。我們可出的薪金比出面大機構低,只能以誠意和工作滿足感搭夠。但今年社署減少資助,有職員要由全職變兼職,一人走幾間護士診所。」

醫管局亦曾發展基層醫療

醫管局按照基層醫療發展策略和服務模式,開設了三間社區健康中心,於2012至2015年投入服務。它是一間一站式綜合醫療中心,有普通科門診及護士診所,提供心理健康、物理治療及戒煙服務。醫管局曾預計中心能大大減低病人接受門診以外服務的輪候時間。

但現時的社區健康中心營運成效成疑,以天水圍北社區健康中心為例,本來預計每年可為逾20萬人次提供門診服務,但啟用至今,其使用量一直少於預期的一半,2015/16年度仍只有8.2萬人次,亦未有評估其成本效益。

在天水圍行醫超過十年,有豐富治療糖尿病患者經驗的私家醫生張國威說,社區健康中心不過是醫院的延伸,病人有什麼事最終也要回到醫管局體系。世界家庭醫學組織主席李國棟則指,若社區健康中心真的要融入社區,為何不能讓家庭醫生去做幾個小時兼職,減輕公營系統壓力?

世界家庭醫學組織主席李國棟認為,醫管局應該讓家庭科醫生到社區的私家診所實習,真正了解社區病人的需要。(吳鍾坤攝)

政府應考慮賣地加入平價醫療用地條款

在2008年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改第一階段公眾諮詢報告及2010年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皆有列明要「訂基層醫療服務的基本模式」,但實際的基本模式為何?至今仍未見有定案或討論。衞生署於同年設立了基層醫療統籌處,當中提出要推動跨界別基層醫療協作,以及處理社區長期病患等問題,但投放了2.2億元,最終只建立了一份《基層醫療指南》,列出註冊西醫、牙醫及執業中醫資料。

成立專局處理基層醫療亦非新意,《人人健康,展望將來》諮詢文件已提出「成立一個法定的基層健康服務管理局,負責監管香港的基層健康服務。這個管理局將享有若干程度的財政自主權,由衞生署任其行政部門。」目前公、私營醫療服務收費懸殊,是令大眾依賴公立醫院和急症室服務主要原因之一。

當局應考慮可否在賣地條款中,列明發展商需撥出一定樓面面積交回政府,以供政府招標提供低廉門診服務,或是用以設立社區護士診所,讓基層醫療分擔公營醫療的壓力。今屆政府必須有大刀闊斧的決心,才能善用資源,推行有效的基層醫療,而非停留於多年來的口號式政策。

上文節錄自第78期周報(2017年9月18日),原文題為《 公院失衡問題「小病變大病」香港急須拓基層醫療》,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9月1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