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癌症統計掌舵人顏繼昌 助推腸癌篩查 夥大學研乳癌趨勢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而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有3萬多宗癌病新症。普遍市民對癌症產生恐懼,但醫生卻任重道遠。執掌這些重要數據是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顏繼昌及其團隊。顏醫生如今對癌症病發率、趨勢幾乎瞭如指掌,但原來當初對腫瘤科英文名稱叫Oncology也不知,機緣巧合下加入此專科,一做便逾30年。癌症統計工作日漸完善,他指出乳癌新症數目趨增,該中心正與大學合作研究,希望更了解乳癌的高危因素,做好部署。

顏繼昌希望今年年底及明年年頭可陸續在網上公布癌症統計數據 。(吳鍾坤攝)

身兼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的顏繼昌,考慮今年退下來,回顧多年來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成績,他指衞生署正正因為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決定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他坦言希望增加人手,從而搜集各種癌症的統計數據及存活期,令醫生及市民有更多資料在手。

推行大腸癌篩查 參考癌症統計資料

80至90年代正值香港移民潮,顏繼昌當時沒有明確的「我的志願」,憑著醫科可於世界各地任職,便選擇了修讀醫科。1983年,顏繼昌在香港大學醫科畢業,當初心儀兒科,最終機緣巧合加入腫瘤科。他由當年腫瘤部的英文名稱亦不清楚,至今日擔任大型急症醫院的腫瘤科主管,更手握不同癌症的統計資料。

顏繼昌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正與大學合作,望找出乳癌的高危因素。(吳鍾坤攝)

數十年前的醫科教學沒有太多着墨於癌症的治療,到今天癌症是重大醫學課題,各地專家亦為不同癌症鑽研「解藥」、預防策略。顏繼昌在講解統計數據期間,難掩他對癌症統計中心的自豪。他指出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運作,自他上任後已經有好轉,食物及衞生局更參考了中心的腸癌數字,設立大腸癌篩查計劃,為市民及早預防及治療大腸癌。

顏繼昌望增加人手 做存活率統計

但他多次強調香港的統計數據仍較其他地方落後,以新加坡及台灣為例,他們已有更完整的數字,不少癌症已經有臨床分期、存活率,香港做到的只是九牛一毛。他希望日後有足夠人手,再做癌症存活率統計,可以根據發病期數及存活率與多年前的數據比較。因為癌症是以生存的時間作為黃金標準,計算治療癌症成效。他希望今年可陸續在網上公布數據。

正與大學合作 望找出乳癌的高危因素

談及現時正準備的數據,顏繼昌表示乳癌患者的數字近年亦有上升趨勢,食物及衞生局資助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加強人手收集乳癌及大腸癌的數據。現時本港暫未有全港性乳癌篩查,因為專家小組未有證據,確切肯定需否篩查,所以中心與大學合作研究,希望找出乳癌的高危因素,有效地找出潛在患者,而非全民篩查。2015年本港有3,920宗乳癌新症,創10年新高。

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及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顏繼昌,原來最初心儀兒科。(吳鍾坤攝)

統計中心公布2015年最新癌症數字,顯示癌症十大殺手當中排第四的胰臟癌,發病率雖然不高,並非本港十大見常見癌症,但死亡率高達9成。顏繼昌相信患病人數上升與肥胖或抽煙等個人習慣有關,他更指近年醫生對胰臟癌的警覺性提升,數據顯示10年前有6成以上的胰臟癌病人沒有病理化驗報告,現時已減到5成。他強調市民亦需提高警覺性,如發現肚子長期腫脹或不適,體重減輕,沒有食欲,甚至出現面黃及小便茶色,必須求醫。

工作匆匆數十年,顏繼昌坦言過去較少時間陪家人,他正考慮退下來,多留時間予家人,但暫未透露將來去向。顏繼昌回想過去的工作,為他帶來很大的滿足感,他更珍惜在公立醫院工作多年學懂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