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韓、瑞三院校合作創新科技治心血管疾病 冀5至10年臨床應用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消化道和心血管疾病為全球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微米及納米技術被視為可以改善臨床管理及病人照顧的方法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將與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成立「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推動創新科技,如微米或納米機械人,以及其他納米技術的研究及發展,望5至10年內可應用於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檢測及治療,若把多個研究在臨床上應用,約需花費港幣1億元。
另外,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研究以磁力導航導管技術,治療心律不正病人,正進行臨床實驗,有望將來於香港應用。

崔弘洙表示,導絲微型機器人或能應用於通波仔手術,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治療的準確性。(中大提供)

衞生署預測,未來十年30至74歲人口當中,逾1成會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然而現今用於管理和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的醫療技術,仍然存在許多限制和不足的地方。

由三所院校合作的「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將於未來五年,集中研究三大課題,包括發展能全面檢查小腸的創新科技、針對性研究難以診治的腸道疾病及開發治療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創新科技。

港、韓、瑞三院校將針對性研究難以診治的腸道疾病及開發治療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創新科技。(吳鍾坤攝)
Bradley NELSON教授指,磁力導航的微型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過程只需約30分鐘,僅為現時全面檢查小腸程序所需的一半時間。(吳鍾坤攝)

三院校共同研發針對性微米或納米技術

三所院校今日(29日)分別介紹了他們研發中的技術,包括中大研究的「磁力微型機械人」,針對性治療消化道疾病,用作藥物傳送、遠程人體感應或提供精準的局部治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磁力導航內窺鏡」,以磁力導引技術進行小腸檢查,檢查時間只需30分鐘,亦有助減輕病人於過程序承受的不適;南韓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則負責研發,可用作血管內治療的新型柔軟導絲微型機械人,以用於「通波仔」的手術,提升治療準確性。

港、韓、瑞三院校將針對性研究難以診治的腸道疾病及開發治療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創新科技。(吳鍾坤攝)

以熱溶技術消除導致心律不正的位置

另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感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表示,心臟消融術針對心律不正病人,以磁力導航導管技術,透過長及柔軟的導管,將能量傳遞至引起心律不正的心臟組織,以熱溶技術消除導致心律不正的位置,從而矯正問題。瑞士已開始進行臨床實驗,10多名心律不正病人已接受臨床實驗,情況穩定。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表示,納米或微米技術將打開診斷、治療的新一頁,指大學亦斥資數千萬資金於科研上。中大醫學院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則指,三方合作的其中一個項目是探索以微米及納米技術,配合內窺鏡作臨床應用,目標為消化道疾病患者提供早期診斷及靶向治療。

張立教授指,微型機械人配合內窺鏡,能有助提高影像掃描效果、傳送藥物和提供精準的局部治療。(吳鍾坤攝)
港、韓、瑞三院校將針對性研究難以診治的腸道疾病及開發治療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創新科技。(陳芷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