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只靠加「牛肉乾」、咪錶費解困 政府紓緩塞車黔驢技窮

撰文:潘嘉寶 甄挺良
出版:更新:

本港泊車位長期不足,車輛數目則不斷增加,違泊及交通擠塞問題愈趨嚴重。政府早前提出增加俗稱「牛肉乾」的交通違例定額罰款,以打擊違泊,惟政府最終在壓力下,「褪軚」撤回增加有關違例泊車罰款的決議案。「牛肉乾」加價不成,政府變陣改為建議調高咪錶車位收費,冀改善路面擠塞。
一講到加價,相信每位駕駛者都不想面對,但調高咪錶收費是否就能解決塞車、違泊問題,卻成疑問。有運輸業界直言,加咪錶收費無助改善交通擠塞,倒不如增加泊車位最實際。可惜,解決土地問題是特區政府「最弱一環」,當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曾表示,買車是要「讓自己的靈魂從軀體中出來遊走一吓」,但殘酷現實是人無立錐之地,車無泊位之處。
有立法會議員更質疑,政府在泊位不足下加價,猶如趁火打刧。

政府建議調高咪錶的最高收費,由現時每15分鐘2元。(資料圖片)

運輸及房屋局昨日(21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出,計劃於2019/20年度起建議調高咪錶車位最高收費,由現時收費每15分鐘2元,增至4或5元,而每小時的最高收費則加至16元或20元。長遠更可能因應泊車需求,再增加個別地區咪錶收費。

當局解釋調高咪錶收費,可減少駕駛者在路上兜圈/雙行泊車等候路旁泊車位,避免阻礙交通,亦可減少駕駛者在泊車位長時間泊車。事實上,交通諮詢委員會於2014年發布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其中一項改善交通擠塞的建議便是增加咪錶泊車位收費。

泊車位追不上車輛增長幅度 出現「有車無位泊」

過去10年本港登記汽車數目增加46%至75.5萬輛,泊車位卻只有74.5萬個,顯示本港車位嚴重短缺,更衍生違泊問題。運房局兩年前提出增加俗稱「牛肉乾」的交通違例定額罰款,以打擊違泊,最初建議罰款額由320元及450元,增至480元及680元,結果引來多個運輸業界反對,政府在壓力下「讓步」將建議加幅減半,即分別加至400元及560元;惟到今年10月,政府一再「褪軚」,索性擱置「牛肉乾」加價。

如今,政府建議調高咪錶收費,最後會否同樣擱置收場,可謂未知之數,但令人不禁質疑咪錶加價,是否有效改善違泊及塞車問題。香港土地問題,不只困擾蝸居蟻民,有車人士亦深受其苦,難找泊車位是永難解決問題,違泊情況自然難以避免出現。

事實上,業界對此做法大潑冷水。香港汽車會副會長李耀培直言,政府建議加價的理由是「減少駕駛者長時間泊車」,但他認為政府根本無視本港泊位不足的問題,「駕駛者有需要都係要泊,根本不是問題核心」,故加價無助改善道路擠塞。

本港違泊問題嚴重。(資料圖片)

議員批咪錶加價是失敗、趁火打刧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杜燊棠則指加價幅度大,加重業界負擔:「令人質疑係咪違例泊車(罰款)加唔到,先要喺呢度(咪錶)開刀」,促請政府應先增加泊車位數目。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直言,加咪錶收費除只會增加庫房收入外,看不到可改善路面擠塞的效能,形容「喺泊車位不足下加價是趁火打劫」。另一議員陳恒鑌認為,問題主因是泊車位不足,但政府不去處理好規劃及增加車位,反而用價錢去控制泊車問題,注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