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沙田2050年復耕 居民與山水為伴

撰文:譚貴鴻
出版:更新:
姚松炎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沙田2050規劃想像」,希望將沙田建設成一個耕住合一的可持續發展社區。(譚貴鴻攝)

高樓大廈旁邊,是綠油油一片的農地,更為石屎森林提供糧食,這些景象難以想像會在香港出現。中大城市研究副教授姚松炎,與學生組成研究團隊,為高度發展的沙田市中心構造一個2050年的沙田未來規劃,建議在沙田城門河畔復耕,並以高架天橋方式連接社區及自然景觀,將沙田變成生態友善及糧食自足的可持續發展社區。

姚松炎說,沙田自1970年代發展以來,不少規劃概念已不合時宜,由於沙田被喻為規劃得最成功的新市鎮,因此希望沙田能於未來展現出另一面。他說,沙田目前面對的問題包括缺乏農業政策、設施不足、可達度低及綠化地帶少,研究團隊遂提出一套耕住合一的規劃想像,改善社區環境。

他們建議於城門河畔復耕,這樣可提高生物多樣性,並透過社區農圃讓居民自給自足。研究團隊以每一萬人為一個40公頃的小社區為例,估計用20公頃土地作農業及堆肥用途,每年便可為區內提供50%蔬菜自給率和25%廚餘回收量,計劃提出以沙田瀝源邨作首批耕住合一的社區。

姚松炎建議在城門河畔復耕,提高生物多樣性。(譚貴鴻攝)

研究又提出在沙田以高架天橋連接市區及自然景觀,讓市民更易接觸山水,同時利用天橋的位置作零售及餐飲業之用,增加用地。

姚松炎說,政府目前在生物多樣、農業政策及規劃標準三方面並無統合政策,故希望以沙田作為試點,透過政策討論令政府實行新的規劃試點。研究團隊將聯同非牟利機構「文化葫蘆」為沙田的規劃構想作工作坊及展覽,以收集市民意見,稍後會將意見轉達予漁農自然護理署、食物及衛生局以及發展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