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臭氧濃度創18年新高 環保署歸咎氣象因素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環保署今(16日)發表「香港空氣質素2017」回顧,其中一般監測站及路邊監測站去年錄得臭氧的平均濃度分別上升逾三成及兩成,成為增幅最多的空氣污染物,更創18年新高。環保署承認整體空氣質素不是理想,主要是臭氧及二氧化氮增加,又將臭氧急增歸咎於吹西風、日照等氣象因素加劇所致。但環團指,臭氧濃度增加一定與污染源有關,促政府勿「望天打卦」,積極減排。

在晴朗冬天維港兩岸不時如有一層輕紗,可能就是臭氧濃度上升造成的空氣污染。(李澤彤攝)

屯門錄66日高污染日數 連續3年成污染重災區

本港2017年一般及路邊監測站分別錄得43.8及55日高污染日數,較2016年上升77.4%及68.5%。污染日數最高的三個路邊監測站依次為屯門(66日)、元朗(58日)及東涌(51日),其中屯門更是連續三年成為污染重災區。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何德賢解釋,污染日數增加是由於臭氧及二氧化氮濃度上升所致,直言空氣質素不是理想。

環保署高級環境科學主任(空氣科學)鄭茵茵就指,本港西面地區污染較嚴重,是受地理因素影響:「西面地區較接近珠江口,令珠江口積聚的污染物會嚷隨西北風吹到本港西面。」

屯門連續3年成為空氣污染重災區。(資料圖片)

路邊監測站臭氧濃度七年增近八成

六種空氣污染物中,升幅最多為臭氧。13個一般監測站平均錄得每立方米51微克臭氧,屬18年新高;3個路邊監測站的臭氧濃度則分別為每立方米23微克,與2011年有紀錄以來相比,更是大幅增加76.9%。若將數字與2016年相比,一般和路邊監測站的臭氧量則分別上升31%及21%。何德賢承認本港臭氧濃度持續上升,成為改善空氣質素的挑戰之一。

環保署指,臭氧並非由污染源直接排出,而是空氣中的二氧化氮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經光學反應形成。(張雅婷攝)

何德賢指,臭氧是區域性污染物,非由污染源直接排出,而是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經光學反應形成。與2016年相比,本港去年日照增加19%,同時雲量減少3%,較有利臭氧形成。何德賢又指,粵港兩地都致力改善區污染,而內地更是「容易的都已做了」。他又指氣象因素控制不到,但會繼續與廣東省政府合作減排。

不過,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就指,即使氣象因素加劇區域污染,但背後一定要有污染源。他認為政府暫時未有很大把握可以解決臭氧問題,但冀當局勿再「望天打卦」,宜盡快設法減排。

另外,本港路邊監測站的二氧化氮濃度亦較2016年增加5%,何德賢指,環保署暫時未能為濃度上升原因下結論,但認為可能是臭氧濃度上升,連帶導致其生產的二氧化氮相繼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