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基層醫社服務欠保健  醫護義診看顧社區漏網之民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人口老化下,儘管政府近年陸續推出如「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等計劃和增加護士診所,惟仍未改善基層醫療服務不足。有中西醫護人士看不過眼,自發辦社區義診,為行動不便長者上門診症;也有人隻身在天光墟或天橋底,為街坊或無家者診治。
義診者批評目前政策停在「救火」層面,忽略較被動或有潛在健康風險的中老年人,對保健和精神健康不夠重視,長遠反令社會和醫療負擔愈來愈重。

現從事護士訓練的Ivaline一年前起單人匹馬每周到天光墟義診,為那裏的中老年人進行定期保健檢查。天光墟每早5時開檔、7時收檔,Ivaline自去年1月起,每早6時準時到埗,掛起手寫的「保健站」大字牌,便開始為檔主量血壓、血糖、做伸展運動。她手機內有街坊的血壓及血糖記錄,幫助監察他們的健康狀況。

高危一族病識感低 需護士提點

Ivaline憶述,一位年逾八旬、綽號「黃金婆婆」的女士,血壓經常處於高位,愛說話而且大聲易動氣。一次保健檢查後,Ivaline跟她說勞氣也會令血壓升高,黃金婆婆才好像恍然大悟,之後幾次見面說話都降低聲量、少罵人,血壓果真慢慢下降至正常水平。另一位中年女士娟姐同樣血壓高,Ivaline形容「她的下壓可以做我上壓」,但娟姐一直以為「只是唔夠瞓」、不願就醫。Ivaline知道無法強迫,唯有繼續每周檢查,娟姐後來即使睡得好了,血壓還是高,結果在Ivaline勸喻下,終於願意就醫服藥。

黃金婆婆非天光墟檔主,但仍為常客,她表示:「湊熱鬧、同人傾吓計啊」(鄭子峰攝)

義診剛滿一年,現時有兩名較年輕街坊加入保健站幫手檢查。Ivaline說,街坊很需要這些簡單檢查及聽取護士的專業意見,而且有需要的不只是「長者」,還有50來歲的中年人。她續指,街坊多是基層人士,有些不會定期檢查及記錄血糖、血壓指數,更不懂從生活中保健或發現相關指數異常,他們需要醫護人員教育或幫助,否則一出事可能便是中風之類的嚴重病痛。另外有些人本來有看醫生及服藥,但因怕煩、「覺得無用」或要工作而不覆診,這些人需要不斷提醒、督促。Ivaline表示,他們不覆診或停藥也未必有人知,這樣容易出事。

世衞近年來的數據均顯示,慢性病是全球人口頭號健康殺手,包括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已發展國家尤甚明顯。但Ivaline留意到本地醫療不太重視此等慢性病的預防工作,一如上文所言服務較被動,而較完善充足的服務現時亦只能分配給情況較嚴重及年老的人,即已發病的長者,例如曾入院的長者如果有傷口或有長期專業護理需要,便可獲醫院「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或醫院護士診所的社康護士上門跟進。

Ivaline指基層市民若需要醫療轉介或有疑問,一般會等患病看醫生時才問。(陳嘉元攝)

自資義診非長遠可靠

天光墟保健站由Ivaline自資運作,她坦言每張血糖試紙5元,「如果無咗而家份工,就做唔到落去」。她認為,若政府所指的「基層醫療」是注重長遠保健政策,而非只着眼於「止血式」醫療支援,便應主動接觸及照顧那些「行得走得」但有慢性病發風險的人,長遠則應從改善整體生活質素(如最高工時立法)保障市民健康,才能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同時真正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如果無咗而家份工,就做唔到落去
天光墟保健站註冊護士Ivaline

政府近年多番討論基層醫療的重要性,2005年透過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檢討基層醫療系統;2008年於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掌握健康 掌握人生》建議加強基層醫療,並重新成立基層醫療工作小組;2010年12月,食物及衞生局再發表《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為本地基層醫療發展訂下發展藍圖,同時成立了基礎牙科護理及口腔衞生專責小組。至2015年,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重組,接管基層醫療工作小組工作,除上述牙科專責小組,其他小組一律解散,基層醫療統籌處的職責則只剩下參與制定相關參考概覽、制訂及推廣《基層醫療指南》。

政府空談基層醫療目標

《策略文件》現仍可於基層醫療統籌處網頁找到,據該文件所載,計劃發展的基層醫療系統,服務宗旨包括促進健康、預防急性和慢性疾病、健康風險評估及疾病偵察、急性和慢性疾病的治療及護理、支援病人自我管理,以及為殘疾人士或末期病患者提供支援和紓緩治療。當時的發展方向仍只以醫護人員為服務提供者,並強調家庭醫生為基層醫療的主要角色,需加以推廣。

Lucia指,坊間不少社康服務欠缺彈性。(陳嘉元攝)

不過,七年過去,自發義診的資深註冊護士均指,現時醫管局轄下雖然有護士診所,又有隸屬醫院的社康護士提供上門服務,卻仍未見基層醫療系統達到上述的服務宗旨。當中有逾十年醫院前線經驗的護士Lucia續表示,市民的一般醫療問題,護士大都有足夠病理知識解答,疾病偵察、健康風險評估等工作也可由護士進行,惟現時醫管局轄下的護士診所和隸屬醫院的社康護士服務,均需先由醫護人員轉介。她續指,不少市民覺得複雜便不了了之,即使有市民主動看醫生獲取轉介,也只是將基層醫療強調的「首個接觸點」推回醫生那裏,甚至推回本已不勝負荷的公營醫院急症室或普通科門診。

投身護士訓練前已有十年前線經驗的Ivaline補充指,基層市民(尤其中老年人)若需要醫療轉介或有疑問,一般會等患病看醫生時才問,但她曾嘗試致電醫管局普通科門診(俗稱「排街症」)預約看醫生,發現要輪候三天,她直言「三日可能已經病好了」。即使等到三日見醫生,面見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看完病未必有時間問其他問題,遑論醫生於診症期間發現他們的潛在健康風險。

Ivaline每周為街坊進行一小時的基本保健,匆忙之中也會為個別街坊做些伸展運動,紓緩痛症。(鄭子峰攝)

Ivaline認為,現時基層醫療服務被動,靠市民主動求醫及覆診,但市民(尤其中老年人)普遍病識感低,加上醫療系統複雜、看病輪候時間長,導致有些基層市民因「搵食」、「怕麻煩」、「不懂處理」而不主動就醫,結果社區隱藏有許多高健康風險的市民,直至嚴重發病,例如中風、跌倒或心臟病發等入院,甚至變成「中度至嚴重缺損」病人,才獲醫療及社區照顧服務跟進。她慨嘆,面對如此現實,難言實現基層醫療的主要目標—預防疾病。

邵家臻指,基層醫療發展多年仍無果,不論高風險的中老年人,還是有需要的老弱,政府亦未能照顧好。(資料圖片)

除Ivaline外,近年中醫、慈善機構和個別護士均自發落區義診愈見普遍,不少受訪醫護人士稱,需求明顯遠超供應。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表示,同意現時服務未照顧到中年人、隱閉長者、露宿者等,他更斥政府連有最迫切需要,即中度至嚴重缺損者「都搞唔掂」。

他引述理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佘雲楚編著的《醫學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指,醫生在醫療權力架構上擁有絕對優勢,但社會根本不夠醫生處理所有病人及主導基層醫療發展。他直言,政府一日不為護士及其他輔導醫療專業充權,讓他們分擔診症、照顧病人等,基層醫療、醫社合作在本地也難言改善。

上文節錄自第9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月29日)《體制疏漏 忽略基層 醫護義診 看顧社區漏網之民》。

醫護義診​相關文章包括:

【01周報】中老年人自殺率高 醫護義診照顧長者身心健康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