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博評】香港真的需要犧牲郊野公園來起樓嗎?

撰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出版:更新:

文:劉惠寧博士(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保育總監)

應否開發郊野公園建屋已爭議了好一段時間,上屆政府和一些團體/智庫提出的主要理由是:一、 解決香港嚴重的房屋問題需要尋覓更多土地以增加房屋供應;二、香港土地短缺、但郊野公園佔了全港面積40%,發展一小部分已能解決問題。

針對房屋這一極其複雜的問題,以上的論述太過簡單,以致在社會上爭論不止。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認為要為香港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應細心檢視數據 、找出不同的選項,然後評估各選項的成效和利弊。

中長期房屋供應充足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字,在無需要開發郊野公園的情況下,政府已在推行或規劃的短、中、長期建屋可提供合共最少60萬個單位。而政府統計署最新數字卻顯示,人口會從現時的730萬,逐漸增加到2043年頂峰的822萬,新增的住戶達48萬戶,2044年後人口便逐漸下降,至2051年的住戶數目只會比現在增加44萬個。這還未包括一系列尚在構思中的項目,如新界北發展、東大嶼都會和透過近岸填海,以及將設施遷入岩洞而騰出的土地發展;也沒有計算每年大約一千幢落成的新界丁屋和發展商主動申請在私人土地的發展。

亦即是說,政府正推行的土地改劃、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計劃的房屋供應量,已比長遠需求多25%,現在的房屋問題和長遠的土地供應無關。

開發郊野公園建屋是解決辦法嗎?

郊野公園位處偏遠、大多在陡峭的山嶺上,亦遠離集體運輸和道路網絡,如要發展需經漫長和複雜的規劃、程序和工程。政府在提供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文件中提到,從開始規劃到完成首期工程估計需要15至18年。很明顯,開發郊野公園根本不能解決現時的房屋問題。

再者,郊野公園不但對保育本地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更為香港市民提供康樂及戶外自然教育的機會。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最新數字顯示2016年有超過1300萬人次到訪郊野公園,反映郊野公園非常受市民歡迎。此外,郊野公園亦提供很多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本港兩至三成的食水、潔淨空氣、吸收引致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和防止泥土流失等。政府在2016年底推出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劃(BSAP),作為香港自然保育的藍圖,當中行動一就是保護和優化郊野公園等保護區的管理!

其他土地選項

香港現有約1,200公頃棕土,不少棕土與周邊的土地用途並不協調,而且對附近居民帶來很多環境問題,那些已平整及鄰近現時交通網絡的棕土應該優先作住屋發展。

除了棕土以外,在新界甚至市區不難發現閒置的土地或設施,政府各部門應主動審視所管有的物業和土地有否物盡其用,防止像之前的荒廢校舍般浪費我們珍貴的土地資源。

房屋問題的另一關鍵——負擔能力

根據最新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空置的私人住宅單位有 4萬3千多個,但私樓的售價明顯已與香港市民大眾的負擔能力脫節,令很多低收入人士被迫住在環境極差的「劏房」。另一方面,公營房屋的需求不斷增長,要解決現有的房屋問题,政府實在應盡快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及構思如何令私人樓宇的價格能合乎市民的負擔能力。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