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協調查:逾半數小學生平均每日至少7份功課 學童:無時間休息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近年社會關注學生壓力問題,操練文化亦屢受批評。教協早前以問卷形式,了解前線小學教師對學校家課政策、功課量和各類考測的現況和看法。結果發現,有54%受訪教師的學生,平均一天有7份功課或以上,其中8%更有10份或以上。教協認為,調查顯示小學生功課量偏多,學生壓力不輕,而一些小學生亦指功課太多,無太多時間休息。

教協調查發現,8%小學生每日有10份或以上功課。(黃偉倫攝)

五成四學生每日平均至少7份功課

教協以網上問卷「小學生學習狀況調查」,訪問了425名小學教師。有42%教師表示,學生平均每日有4至6份功課;46%表示有7至9份功課;8%表示有10份以上;只有3%是1至3份。至於周末假期,有八成半教師表示,總功課量至少為7份,近四成更表示平均達10份或以上。

對於功課的數量,有41%教師認為功課量偏多,更有9%認為很多;44%認為是適中。另外,有七成七教師表示,其學生曾因功課太多而感到壓力;八成教師表示其學生曾因不懂做功課而感到壓力;六成表示有家長曾向學校投訴功課量過多。

功課量多與TSA/BCA有關

對於整體功課量偏多,受訪教師認為三大主因是課程過於龐雜而衍生額外課業(70%) ;操練、應試文化驅使(69%) ;TSA/BCA的操練壓力所致(63%)。雖然教育局表示已簡化TSA/BCA﹐但54%教師表示沒有減少相關內容或題型的操練;70%認為TSA/BCA仍為學生帶來額外功課和操練壓力。

另外,有六成教師需為學生補課,最多平均每日1.5小時,其中有54%一星期要補課或功課輔導一至兩次;33%一星期要兩次以上。

黃慕儀表示,在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雖然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曾稱,老師應減少功課量,但事實上功課量早已因應課程而安排,即使這些功課不在假期完成,學生始終需要做。(黃偉倫攝)

老師指農曆假期功課不輕鬆

任教小學英文科老師的黃慕儀表示,在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雖然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曾稱,老師應減少功課量,但事實上功課量早已因應課程而安排,即使這些功課不在假期完成,學生始終需要做。她坦言,看到假期時的功課量,都並不輕鬆,中、英、數、常每科都有工作紙、作業、補充,亦有閱讀練習、網上練習,「總之數量非小朋友一時三刻,坐定定一陣就做得晒」。

另一名小學教師盧嘉棋表示,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因做功課而哭泣,老師亦要額外提供協助,但功課量不能隨意減少,若減少後學生成績變差,老師就可能「被問責」。

至於任教中文、常識科的小學老師羅英翔亦表示,校方其實每年都為學科設立一個功課量指引,例如中文科每個單元都要完成作文、默書等,老師若不按照指引,其工作評核會被扣分,故此功課量「只可加,不可減」。

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教育局對學生要求過多,又沒有檢視舊有課程是否可以刪減。(黃偉倫攝)

教協建議重新檢視小學課程

教協會長馮偉華表示,教育局對學生要求過多,課程過於龐雜,增加了新目標或課程後,又沒有檢視舊有課程是否可以刪減,當局應全面檢視現行的小學課程,重訂適合的課程。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TSA/BCA帶來操練文化,增加學生壓力,當局應不記名、不記校及不向學校提供學校成績報告,令成績不再成為比較工具,消除操練誘因,若達不成這些措施,就應全面取消。

就讀小五的林小朋友指,平時一般3份功課,農曆年假期則多了一倍。(鄧穎韜攝)

小學生:功課題目考IQ

調查顯示小學生功課量多,現就讀4年級的葉小朋友,表示忘記了農曆假期具體有多少份功課,只記得大約5份,已做了2周,現時還欠一份未完成。他坦言覺得做功課辛苦,認為「啲題目要考IQ」,平時完成功課後,沒太多時間休息。至於做功課秘訣,會先選較簡單的功課完成,再做較複雜的。

另一位5年級的林小朋友指,平時一般3份功課,農曆年假期則多了一倍,約6份功課,不過認為「唔算好多」。他表示做完功課後,都有時間休息放鬆,喜歡玩玩具、閱讀。

至於做功課時,他表示數學科有秘訣,用於計算減數,例如計算「十減三」時,就會「由三數到十」,從而得到七的答案。

彭小朋友正就讀5年班,農曆年假期共5份功課,花了3至4日完成。他表示平日約有7至8份功課,每天花數小時完成,之後就會「打機、睇下書」。雖然每天要花時間做功課,但他直言喜歡做功課,因為「鍾意寫字,可以郁下隻手」,並認為完成功課後很開心,不覺得辛苦,「覺得完成咗一日嘅工作」。至於做功課的秘訣,他表示抄詞語時,會先抄每組詞的第一個字,然後先再抄其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