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財政預算案】破除理財迷思:投資未來不是積穀防饑

撰文:周嘉俊 陳立程
出版:更新:

無論是人口老化、教育及醫療問題,都指向香港需要長遠社會規劃,這光靠短期「派糖」或「派錢」無法解法。當大家再度關注是次「派糖」幅度及惠及群體時,也關注政府如何如何透過財政預算案「投資未來」,長遠改善經濟與市民生活環境,以穏定社會、安定民心。

談起人口老化問題,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以日本為例警告,政府若一味只是想「有錢有錢」,不「手起刀落」解決核心問題,就會在盛極之後「衰足20年」。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創造一些制度誘因」,他指出,如果政府全面制訂關於人口增長的政策,諸如花錢搞好託兒服務、釋放婦女與長者勞動力,乃至因應經濟發展需求改革教育制度,其實可以防微杜漸,而當下投放資源推動改變,未來其實可以減低公共財政的負擔,「如此算來整盤數未必是蝕的」。不過他慨嘆:「我聽不到林鄭有這樣的宏圖大計。」

除了增加醫療資源外,釋放勞動力也是應對人口老化的可取措施。關焯照認為,政府可以透過財務措施,一方面增加托兒服務,讓父母可以延長工作時間,另一方面鼓勵長者就業,例如補貼私人企業聘用60歲以上長者。「GDP(本地生產總值)一年兩萬多億,如果更多老人家在勞動市場,一年增加0.1%都已經有數百億元。政府現時是出豉油,將來有隻雞回來。」

學者指出,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政府應主動採取措施防微杜漸。

上屆政府其實針對人口老化問題採取了措施。2015年,時任財爺曾俊華設立未來基金(第一筆金額為2,197億元,由土地基金撥入),規定為期十年,除緊急情況外,不能於2025年12月31前提取。政府當時解釋,未來基金是為了「應對因人口老化及經濟增長放緩而引致的可預見長遠財政挑戰」,透過「長線投資,爭取更高回報 」。不難看出,設立未來基金不是為了防微杜漸,而是預視危機無法避免而積穀防饑,這也是它惹人非議之處。林奮強嘲諷未來基金「豬到暈」,等於將今天問題延至明天解決。關焯照更直斥,未來基金猶如「癌症第四期的標靶藥」,當要動用這筆基金時,香港已經走到絕路,他一再強調,如果明知會出現,就該及早從制度上解決。

針對《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預測未來出現的結構性財赤,林鄭月娥也認為「若能提早投放資源在社區和家居照顧長者,並完善基層醫療服務,便可減少長者住院,這樣報告的假設便不再適用」。這顯示她試圖用與之前不同的思維投放社會資源,迎接未來挑戰。

未來基金猶如癌症第四期的標靶藥,當要動用這筆基金時,香港已經走到絕路。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

發展創科 需革新官僚思維

「投資未來」這四個字,正是林鄭在闡述其理財新哲學時,用得最多的詞彙之一。圍繞醫療、教育、社會的公共財政爭議,更多地集中於政府能否更大膽地「使錢」解決改善民生,在這個層面上,投資未來的意義是現在多花錢對社會潛在危機做預防措施,以減少將來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公共理財不可迴避的命題是如何維持經濟不斷增長的活力,為政府帶來更多解決社會深層次結構矛盾的資源。在這一層面討論投資未來,社會與政府當下顯然都把焦點放於創科產業發展。

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勾勒出未來香港創科發展的八大方向,其中最亮眼的政策,包括增加對「創新及科技基金」的資助、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無論篇幅及政策的力度均冠絕歷屆《施政報告》。

現時香港科研開支僅佔本地生產總值0.73%,低於南韓(4.15%)、深圳(4.13%)、廣州(2.13%)、新加坡(2.02%)等鄰近地區。政府雖有意追落後,設定在本屆任期內科研支出佔本地生產總值1.5%,惟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指出,政府資金尚未到位,而本港發展創科要克服的最大問題,是由上游研究至商品化過程間的缺口,業界稱這為「死亡之谷」。黃元山強調,「這就是公共投資重要的地方」。

政府近年鼓吹發展創科產業,但投放的資金規模及政策支援卻受質疑。

政府於2016年12月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中成立院校中下游研發計劃,鼓勵中下游研究,但黃元山認為資金遠遠不足,「20億佔本地生產總值是好低的⋯⋯例如科研,當時我們覺得要500億,但你只拎20億出來⋯⋯」。

政府不願大規模投放資源推動創科,說到底恐怕還是守財畏事思維作祟。與香港其他傳統經濟產業比較,創科投資風險較高。關焯照指出,香港缺乏創科文化,教育制度亦窒礙創新,大學埋頭做研究,到了應用層面卻非常弱,這些問題不是單靠花錢在創科局就可以解決的。換言之,要推動創科,便要在教育等相關制度層面大膽求變,培養土壤。

關焯照並不認為當前的香港政府有能力推動這種改變。黃元山相對樂觀,「如果把握得好,我們還有機會之窗,但這個窗口有多長,我也說不準。」他強調,創科固然需要花錢,但從基礎研究到商品化都可為社會帶來益處,因為知識本身就發揮了社會分配功能,而雖然創科投入可能失敗,但終究會有科研開花結果,帶來回報。政府要做的是創作培養人才與技術的科研生態系統。中大工商管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也指出,創投基金也許有90%投資失敗,但有一兩成成功就可回本,關鍵在於在管理相關資源時用人得當,而公務員的安全保守思維是一大障礙。

假如人才相繼離開,未來香港經濟只會空洞化,屆時什麼稅基都沒有了,還談何應付人口老化?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

只有大膽投資 香港才有未來

投資未來,發展經濟,長遠可以產生高效回報,維持香港競爭力。林奮強創辦智庫「黃金五十」,核心理念是香港即將迎來黃金五十年,「第一,我們新一代教育水平高、技術好;第二、我們面對內地經濟起飛,整個浪食得好足。」

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最新2018年度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有五所位列世界頭100名的大學,而過去大學亦培訓出尖端的科研人才。不過,政府仍要改善硬件配套,否則人才便會流失,「就好像香港有全世界第二好的酒店管理,但香港只會起劏房式酒店,難道叫他們去管理嗎?港珠澳大橋建好了,他們就會過澳門,屆時薪俸稅也送給澳門,正如大疆送了比深圳一樣……香港精英都跑到內地圓夢。」林奮強表示,假如人才相繼離開,未來香港經濟只會空洞化,「屆時什麼稅基都沒有了,還談何應付人口老化?」

陳茂波去年匆忙上陣,嚴格來說,本周三的財政預算才是他掌管特區財政的「處子作」。今年1月7日,他在網誌《思考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一文提到,如何善用盈餘,將會是一大挑戰。去年財政預算案前,他也在網誌說:「賺錢是本事,守業是學問,花錢是藝術。」期望他在親身上陣的財政預算案裏可以大膽改變思維,讓理財新哲學轉化成美好新景象,造福香港未來。

上文節錄自第10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26日)《破除派錢迷思 真正還富於民 理財新哲學需變美好新景》。

預算案前瞻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2月2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