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爆滿】公院手術需排期4年  長者寸步痛歸心:無奈接受

撰文:蕭輝浩 簡浩德 張美蘭 黃卓然
出版:更新:

病床、醫護人手供不應求,病人苦候看專科、做手術成為常態。以骨科為例,截至2015年底,7個醫院聯網的骨科門診非緊急新症須等候1.1年至3.4年。若病情嚴重至須置換人工關節,輪候施手術也「大排長龍」,須等候1.1年至5.8年,新界西聯網等得最久,其次是港島西聯網。
在香港仔華富邨居住40多年的陳群笑,撐着枴杖一邊走路,74歲的她拍拍左膝說,「軟組織已蝕掉,骨與骨之間磨擦,一走路就痛。」去年8月,醫生安排她做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手術期是4年後,即2019年。

陳婆婆 (啡衫) 及溫婆婆 (黑衫) 正等候置換人工膝蓋關節。(李孫彤攝)

膝痛難耐 走10分鐘要休息

陳婆婆早年患坐骨神經痛,近年膝痛浮現。手術期尚未到,她只好接受針灸紓緩痛症,每兩星期一次,每次300元,她不能一口氣走得遠,走10分鐘便得休息。當膝痛致難入眠,她便吃止痛藥、塗藥膏。她坦言,若向私家醫生求診,換人工膝關節需十多萬元,「負擔不起,就接受排隊囉。」現時不少長期病患者在公院求診,「好話唔好聽,最後那幾年都要忍受這些痛苦,好多長者都無奈。」她留意到醫院人手不足,病人又多,有街坊未輪候到服務已過世,自己「等得就等」。

不埋怨輪候6年 病床不應減

81歲溫杏蓮的膝痛更嚴重,每當出門,便要套上護膝及持枴杖,早晚服止痛藥。她輪候6年才能動手術。她同時患糖尿病、心臟病,早年接受心臟通波仔和白內障手術,現時要注射胰島素針。礙於多病患,她擔心自己無法承受大手術,「排6年,我也不會埋怨。」

溫婆婆捱過不少「辛苦工」,曾在船廠當廚工,烹煮數十人的飯菜;又曾在酒店當洗碗工。她不時出入醫院,感受到醫護人員的壓力 :「我不批評醫生,次次我都順利,會給他們滿分。」

陳婆婆每走十分鐘便得休息。(李孫彤攝)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