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補選.拆局】超級補選開打 泛民的四陣痛局面會否出現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明日(3月11日)就是立法會補選,今次是本港史上首個多於一區的大型補選(2010年五區總辭觸發的補選,因受建制派抵制缺乏競爭,不在此列),外界焦點固然是泛民能否3席全取。但其實今次補選對泛民,以至整個非建制陣營而言,意義十分重大,可謂「輸一席都唔掂」。

民主派訂下四席全贏的目標。(資料圖片)

今次立法會補選涉及三個地區及一個功能界別,屬多個議席一併替補的超級補選,不僅左右政治勢力分佈,勝負更是影響深遠,綜合分析,泛民倘滑鐵盧敗選,未來或出現四個可能性走向:

1. 分組點票否決權續失守

按照《基本法》附件及立法會《議事規則》,議員提出的議案、法案和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需要分別在地區直選和功能界別分別獲過半數支持,才可通過。2016年的地區直選結果為非建制19席,建制派16席,因此民主派仍有能力「頂住」。

不過,由於前後共6名非建制成員遭到DQ,當中5人屬地區直選,建制派在「真空期」得到16:14的優勢,連同功能界別的「先天優勢」,在修改議事規則一役如入無人之境,成功突襲闖關,泛民只能「硬食」。

原先屬於梁國雄以及劉小麗的議席因司法程序未完成,暫時懸空未補選,所以今次地區直選只會補選3席。非建制派若要取回分組點票否決權,必須3席全勝,才能以17席力壓建制派。就算只讓建制派贏得一區,地區直選還是會比建制派少一席。

2. 地區力量萎縮

眾所周知,立法會議席背後的不單是表決權、曝光率,還有很實在的資源問題。立法會議員可獲公帑資助在公屋開設地區辦事處,並聘請議員助理等,對政黨投入地區事務、接觸居民爭取支持,幫助極大。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民協馮檢基、譚國僑和何啟明都分別未能當選,自此民協在議會內再無議席,地區力量明顯受損。

因此,今次選舉可算是一場零和遊戲,泛民若果得不到議席,就等同拱手讓給建制派「插旗仔」,地區力量勢將進一步萎縮,繼續容讓建制派主導。這對明年的區議會選舉,以至日後其他選舉的影響也相當大。

3. 本土派進一步受挫

雖然狹義上的本土派以及自決派,已先後被DQ風波摒除在體制以外,但環顧今次出戰地方選區的3名民主派候選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本土色彩。

港島的區諾軒有少量本土派聯繫,和自決派也保持良好關係;新界東的范國威,正正就是靠打本土議題,如反水貨客等「起家」,於2012年取得尾席晉身議會,雖然他與現時的本土派關係不佳,但無可否認具有本土政治色彩;九龍西的姚松炎,亦得到香港眾志羅冠聰的支持,自身主張也稍為「偏本土」。

因此,今次民主派若成功勝選,同樣有壯大本土議題的客觀效果,反之若出什麼差錯,對本土支持者而言,無疑是進一步打擊。

4. 民主陣營團結受挫

今次立法會補選,泛民表面上可保持團結,集中支持單一候選人。要是選贏,自然是「美事」。但如今選舉氣氛淡靜,投票率預料不會太高,一般認為對民主派比較不利。

要是今次民主派選舉失利,那就顯示陣營內的支持者不能做到通力合作、團結一致,很可能增加各個派系間的心病。惡性循環下,日後泛民的協調工作也會受到相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