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廣華醫院合作推24小時通波仔 料1年額外處理逾百宗手術

撰文:張美蘭 陳倩婷
出版:更新:

九龍中醫院聯網預計明年首季推行24小時心臟科緊急「通波仔」手術,是繼瑪麗醫院後,相隔約8年再有醫院提供24小時相關服務,將由伊利沙伯醫院及廣華醫院的心臟科團隊合作提供服務。據知,團隊會一同候召(on call),在非辦公時間接獲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個案,會集中送往伊院施手術,預計每年額外增加逾100宗通波仔手術。
據公院醫生表示,九龍中聯網醫護團隊「排除萬難」及熱誠去做,未見離職潮,也見到醫院管理局增加資源配合,未來或有跨聯網合作的可能。

通波仔手術需置入支架至病人血管。(視覺中國圖片)

目前伊院提供朝八晚八共12小時通波仔服務,廣華則是朝九晚五共8小時,且是只做星期一至五,將來會提供星期一至日24小時服務。據知兩間醫院通波仔服務過了現時辦公時間後,集中由伊院接收急性心肌梗塞而須通波仔的病人,廣華醫生亦會加入候召到伊院施手術。每晚2名醫生候召,按過往經驗,預計平均每晚有1至3宗手術,較日間時段而言,會較少急性心肌梗塞個案。

晚間集中伊院做手術 料一晚有1至3宗通波仔

醫管局表示,九龍中醫院聯網有25名心臟科醫生。據悉,伊院心臟科團隊現有17名醫生,有8人可獨立做通波仔,至於廣華亦有2至3名醫生可獨立做通波仔。為應付24小時服務,心臟科團隊會增加多1名醫生和4至5名護士;至於深切治療部亦增加2張病床及增加護士人手。

伊利沙伯醫院。(資料圖片)

據悉,瑪麗醫院2011年開展的24小時通波仔服務是先導計劃,如今九龍中聯網做法不同,會以兩間醫院人手合作,認為較容易應付到人手調配亦能幫到病人,「細醫院無可能咁on call,幾個醫生一個月on call十多廿次,體力亦支持唔到,所以要合作。」

醫管局心臟科內部討論,未來的心臟科通波仔服務進一步延伸,構思有跨聯網合作,最快2019/2020年度九龍東醫院聯網的聯合醫院、將軍澳醫院或加入24小時通波仔團隊,與伊院、廣華一同候召以服務緊急病人。

大家都覺得慚愧 點解咁耐冇畀到呢啲服務

有公院心臟科醫生坦言,推行24小時服務的確是「辛苦咗、人工一樣」,但團隊有信心亦希望幫到病人,「大家都覺得慚愧,心臟病發係生與死之間,點解咁耐冇畀到呢啲服務。」他形容,本港通波仔的服務落後新加坡20年。

廣華醫院。(資料圖片)
現時全港僅瑪麗醫院有提供24小時通波仔服務。(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醫管局曾討論擴展24小時通波仔 擴展計劃一直無下文

現時全港只有瑪麗醫院提供24小時「通波仔」服務,其餘有提供通波仔服務的醫院,包括東區醫院、律敦治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廣華醫院、聯合醫院、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但服務時間是日間,最長服務12小時。部分病人如未能即時獲安排手術,會以血栓溶解劑治療。

翻查過往《蘋果日報》報道引述消息指,醫管局曾於2009年討論將於2010/11年度起,先於兩間醫院實行24小時通波仔,之後逐年增加兩間醫院,預計至2014/15年度可有10間醫院提供24小時緊急通波仔,估計每年可額外應付多1,000宗緊急通波仔手術,惟該方案未有下文,最終未有列入醫管局的年度工作計劃當中。

《香港01》翻閱多份醫管局年度工作計劃報告,真正落實相關建議只有瑪麗醫院,自2011年起提供24小時「通波仔」服務。

彭鴻昌指,跨聯網做手術做法雖不算理想,但在醫生人手短缺的情況下「似乎無辦法都要接受」。(資料圖片)

病人組織:跨聯網做手術不理想 但無辦法都要接受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緊急心肌梗塞的病人最理想是盡快接受通波仔手術,跨醫院或跨聯網做手術的做法並非最理想,但在目前人手緊張的情況下,「似乎無辦法都要接受」,不過他提醒不可忽視運送病人期間的風險, 除救護員要跟車之外,甚至需要醫生或護士跟車,造成另一種人手需求,長遠應考慮在各間急症醫院都能提供通波仔手術。

對於相隔8年終於在第二間醫院推出24小時通波仔,彭鴻昌相信並非醫院不願意推行,而是24小時服務確實增加了醫生的工作壓力,若因此引發離職潮,對病人亦不理想,管理層應思考如何調動人手及提升薪酬條件,以吸引醫生願意參與。

醫管局:九龍中聯網將靈活調配人手

醫管局發言人稱,九龍中醫院聯網的心臟科(包括伊利沙伯醫院及廣華醫院)共有25名心臟科醫生,聯網會繼續按服務及運作需要靈活調配人手,確保有足夠醫護人員,為心臟科病人提供適切服務。醫管局一直非常重視醫生人手不足,已推出多項增聘及挽留人手的措施,包括全力招聘全職和兼職醫生、增加醫生晉升機會、加強培訓及重新聘用退休而合適的醫生等。

公立醫院心臟科的醫生人力資源目前計算在內科部門,醫管局只提供內科整體流失率:14/15年度、15/16年度、16/17年度的內科全職醫生流失率分別是3.6%、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