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環團估算東大嶼都會造價5000億 斥諮詢誘導揀填海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土地大辯論展開逾一個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7日)開通網上問卷徵詢大眾意見,當中在中長期選項中,「發展東大嶼都會」估計可提供額外土地面積達1,000公頃,而其他選項則只能提供14至720公頃土地。多個環保團體質疑問卷資訊片面,不斷提醒市民要填夠1,200公頃,誘導市民選擇填海,強調東大嶼都會需大規模填海及基建,涉及5,000億元,平均每公頃成本達4.7億元。

環保觸覺、綠色和平、綠領行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及守護大嶼聯盟發聲明,斥土地諮詢問卷的內容片面,誘導市民選擇填海。(勞敏儀攝)

根據問卷,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鼓勵市民在短中期選項(有潛力於未來大概10年內提供額外土地)及中長期選項(有潛力於未來10年至30年內提供額外土地)中作選擇,以達至最少或多於1,200公頃額外土地面積的目標,解決土地短缺問題及有助建立土地儲備。在眾多選項中,大多是500公頃以下的方案,但「發展東大嶼都會」一項已能提供1,000公頃新土地。

填海加基建 每公頃推算近4.7億

環保觸覺、綠色和平、綠領行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及守護大嶼聯盟發聲明,指問卷把不少選項提供的面積「打折」,例如棕土及遊樂場用地在中短期內只提供約15%至30%,但填海相關選項不打折,並指東大嶼都會造地估計成本約1,220億元,加上基建成本的3,400多億元,最終每公頃成本近4.7億元。

每公頃土地成本料比港珠澳大橋更貴

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任憲邦認為,東大嶼都會猶如「孤島」,隨着全球暖化及海水上升,一旦出現極端天氣,質疑政府如何疏散70萬島上居民。他又指,政府沒有提及成本資料,除了要填海平整土地,政府還要興建4至5條共長29公里的隧道及鐵路,以及建立核心商業區、基礎建設和社會設施,坦言這是本港最昂貴的基礎建設,每公頃成本比三跑、港珠澳大橋等更貴。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直斥,問卷錯漏百出,沒有提供所有可行選項供市民選擇,沒有問及市民是否認同1,200公頃土地面積的估算;又刻意鼓勵市民選擇填海增加土地,加上「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選項中沒有清楚解釋指政府收地還是公私合營。

他認為,這是一份連中學通識科水平都不如的問卷,擔心問卷只會淪為一場「公關show」,並指大辯論必須討論人口規劃願景及房屋比例願景,而非如「點心紙」般供市民剔選。因此,他認為政府應收回今次問卷,土地小組也應與民間組織會面。

環保團體認為,填海工程會令中華白海豚數目大減。(視覺中國圖片)

填海工程令中華白海豚數目大減九成

此外,環團認為香港過去數年沒有停止填海,每次工程提出「環境補償」,但以補償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為例,設立以來海洋生態未有時間回復,該海岸公園的海豚數目因鄰近工程下跌至零。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麥希汶解釋,是次公眾諮詢隱藏生態保育成本,指政府過去「先發展後保育」的做法嚴重威脅中華白海豚生存,例如興建機場、港珠澳大橋、三跑等已重創海洋生態,令中華白海豚數目在2003年至2016年期間已大跌9成。她又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大嶼山西北面的中華白海豚數目下跌7成;而東北面的中海白海豚數目在2015年至2016年更錄得「零發現」。她指政府過去任由海豚自生自滅,故不支持犧牲海洋生態以增加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