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個案持續上升 「共享親職」助子女適應父母離異

撰文:賴雯心
出版:更新:

父母離婚,孩子不一定單親?根據政府統計處的《1991年至2016年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本港離婚數字持續上升。夫妻情不再,但有兒難割捨,要避免孩子因父母衝突而受影響,離異後如何教養子女十分重要。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今日(11日)舉辦《離異家庭共享親職支援服務成效研究分享會》暨賽馬會「以孩為本」共享親職計劃啟動禮,活動旨在宣傳其「共享親職」服務,協助離異家庭適應離婚後生活,教授他們如何以子女為本,減少衝突。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今年將開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以孩為本」共享親職計劃」。(賴雯心攝)

李敬志:一日父母,終身父母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李敬志致詞時指,夫妻分離,孩子最難。他指,由於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會怪責自己,亦有孩子會將情緒發洩在同學身上。若父母在離婚期間忽視孩子心理需求,小孩容易感到無所適從。

他又指,即使離婚,父母的責任亦不會因而消失。有見及此,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今年將開展為期三年的「共享親職計劃」。計劃將設立共親職學堂,為離異父母提供共享親職工作坊,透過教導父母如何有效溝通,適應離婚後生活。更期望家長學會從孩子角度出發,儘量減少離婚對子女的影響。

劉玉琼博士(右)指,參加「共享親職課程」後的受訪者較快適應離婚生活。(賴雯心攝)

親職協調助離異家庭適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專業顧問劉玉琼博士就指,參加「共享親職課程」後的受訪者對離婚生活的適應較快,他們都能紓緩悲傷、降低憤怒以及接受離婚事實,尋回自信。

May(化名)於網上偶然接觸到共享親職服務,透過與同路人分享及努力,終於渡過難關。(賴雯心攝)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中心主任鄭朱雪嫻指,中心每年平均處理140宗個案,其中三分一是法庭轉介個案。但劉亦指,對於轉介個案而言,過程中的困難似乎增加了父母間的情感羈絆。對子女而言,服務亦有效減少子女因情緒波動而引發的多動症狀。(註:這裡的多動症狀是指容易分心、無法專注等問題,非指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服務使用者May(化名)三年前與丈夫離婚,在法庭兜兜轉轉,最終取得女兒探視權。但當時女兒惱她主動提出離婚,令她心痛非常。她於網上偶然接觸到共享親職服務,參與「越過幽谷婦女互助小組」,透過與同路人分享及努力,終於渡過難關,與女兒關係亦好轉。她認為,溝通是適應離婚生活的不二法門。

計劃將設立共親職學堂,透過教導父母如何有效溝通,適應離婚後生活。(賴雯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