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綸再談石礦業 「開山劈石」默默貢獻香港基建發展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7月8日)發表網誌,承接上周再繼續介紹香港的石礦業。今次他再進一步,深入介紹礦場開採工序,以及負責監督爆破工程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礦務部同事的工作。
他指出,無論是運送碎石、準備爆破以至處理炸藥,工序都都十分講究,並感謝同事辛勞地「開山劈石」,默默貢獻香港基建發展。

屯門藍地石礦場是本港唯一仍然運作的石礦場,佔地約30公頃,預計在2022至2023年完成開採。(發展局圖片)

盡可能減低對周邊環境影響

黃偉綸上周日(7月1日)的網誌指出,香港石礦業已有過百年歷史,開採完成後也為香港提供珍貴可發展土地。他今周再邀請土力工程處礦務部的員工,帶公眾深入現時唯一仍在營運的屯門藍地石礦場,了解其運作。

黃偉綸今日的網誌則指出,藍地石礦場現時一個月可生產約7萬噸石料。開採過程中,被劈碎後的岩石會以卡車或輸送帶運到岩石破碎機作進一步壓碎、隔篩和分類。加工後的石料稱為碎石,分不同尺寸,可用於各種建築用途,包括生產混凝土和瀝青。而生產混凝土和瀝青則需要源源不絕的碎石,所以把混凝土廠、瀝青廠等設於石礦場內,一站式綜合營運,可提升處理和運輸石料效率。

他介紹指,早期的石礦場,工序十分耗費人力,工人會先用鎚、鑿,在石上開鑿石孔,再利用楔子將石塊從岩體分離。為了生產碎石,工人要用手鎚將岩石塊逐一鑿碎,即所謂「揼石仔」,對工人的健康安全以及周遭環境的影響關注不足。政府於1960年代起引入爆破和工地安全的法規後,情況才逐漸得到改善。

現時石礦場已改用「定控爆破」的開採方式,把天然岩石破碎。礦務部一級爆炸品主任謝偉棠表示,現今爆破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以爆破方式採石既穩妥又有效率。當然每次進行爆破前,石礦場營運商仍需向礦務部申請及取得批核,確保符合安全和環境標準。在爆破時,現場適當位置會設置「炮籠」(爆破防護籠)和「排柵」(垂直屏障)等保護措施,以確保不會有碎石飛彈出作業範圍以外的地區。

生產混凝土和瀝青需要源源不絕的碎石,把混凝土廠、瀝青廠等設於石礦場內,一站式的綜合營運,可提升處理和運輸石料的效率。(發展局圖片)

凌晨開工 又熱又焗環境下工作

礦務部高級爆炸品主任梁伯明則表示,爆破時使用的炸藥也要處理得極為小心,工作人員會從政府炸藥倉庫,運送條裝炸藥和雷管(引爆炸藥的裝置)到爆破現場,然後放進預先鑽探好的「炮孔」。不同雷管可以進行不同的延時爆破,目的是把爆破期間導致的震動、空氣衝擊波、噪音等降至最低。

由於香港不少基建項目均需進行爆破工程,例如地盤平整時的開山劈石,或是隧道工程的深層挖掘等工序。有時爆破要在清晨完成,工作人員就要凌晨上班;視乎地盤環境,有時更要深入地底,工作環境又熱又焗,另要套上一身沉重裝備,艱苦程度難以言喻。

黃偉綸最後指出,不論是剛完成歷史任務的安達臣道石礦場,還是屯門藍地石礦場,在過去多年都有不少工程人員參與開山劈石。他感謝團隊的專業精神,辛勞完成每一次爆破任務,默默貢獻香港的基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