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生透露「我想死」 調查:近三成自評受情緒困擾或社交不良好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小學生情緒困擾及社交問題漸趨普遍,有求助者除了出現輕微自殘行為,例如「搣眼眉毛」、「不停自抓」、「大力咬唇」,還有小一生曾透露「生活好辛苦」、「我想死」。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一項調查發現,近三成小學生認為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或社交狀況不良好,但大多數的家長並沒察覺。該會提醒,家長要從子女日常生活中及早識別異樣並介入,例如經常悶悶不樂、默不作聲或偷偷躲起哭,迴避父母目光等,平日亦要多花時間與子女溝通,避免問題及親子關係惡化至無法挽回的階段。

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小學生認為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或社交狀況不良好,但大多數的家長並沒察覺。(資料圖片)

家長白太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升小一時面對功課壓力,加上有語言學習滯緩,產生害怕上學情緒,出現緊張焦慮、不停咬手指等症狀,語言滯緩更慢慢影響他的社交狀況,同學因不明白其說話內容而不跟他做朋友。

白太最初不懂如何處理問題,一度以破口大罵方式面對,「鬧到他縮在枱底。」但根本無法改善情況。白太後來改為聆聽兒子難處,甚至放棄全職工作,抽時間陪伴兒子,在幾年努力下終解決兒子的情緒及社交問題,學業成績更有所提升。她表示明白很多家長育兒時會被情緒主導,但這無助解決問題,「我都是人,亦曾經嘗試逃避問題,但不能將自己情緒行為合理化,否則只會親手關上與兒子溝通的大門。」

白太(左)以聆聽兒子難處方式取代破口大罵方式教導兒子,終解決兒子的情緒及社交問題,學業成績更有所提升。(女青提供)

調查:近3成學童表示有很多擔心的事 但超過6成家長不同意

女青去年6月至7月進行一項大型親子調查,訪問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及新界西12間學校,以初小學童及家長為問卷對象,分析了693份兒童及家長配對問卷,了解親子間就兒童社交狀況及情緒困擾的認知及異同。

調查發現,27.7%受訪兒童認為自己有情緒困擾問題,其中22.7%受訪學童表示自己對很多事物感害怕及容易受驚嚇,但有52.3%家長不同意自己子女有此問題;而28.5%受訪學童表示自己有很多擔心的事,但有62.5%家長不同意。

在學童社交狀況方面,有26.1%學童承認自己社交狀況不良好,其中有23.3%受訪學童表示自己感到孤獨,但他們的家長中有54.4%未能發現或不同意有關狀況;22.4%受訪學童表示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或同學歡迎,但超過一半(50.6%)家長卻認為自己的子女受他人歡迎。

梁廣浩(左一)表示,曾有小一生透露「生活好辛苦」、「我想死」。(女青提供)

有求助者搣眼眉毛自殘

負責調查的女青督導主任梁廣浩表示,「有小一個案曾向我們表示『生活好辛苦』、『我想死』,也有個別求助個案出現輕微自殘行為如搣眼眉毛、不停自抓等,甚至上學出現幻覺,覺得自己在校園見鬼。」

他指,調查反映普遍家長未能察覺或不願意承認子女有相關問題,相信與家長過於注重學業成績,因而忽視子女其他需要,以及被傳統思維影響有關,「家長可能習慣先怪責子女不妥當,或搬出過去自己的經驗,覺得子女有情緒壓力是小題大做等。」

梁廣浩建議,家長要從子女日常生活中及早識別異樣並介入,平日亦要多花時間與子女溝通,避免問題及親子關係惡化至無法挽回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