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房屋】告別劏房遷新居 基層家庭現笑顏:個囡有地方活動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香港的住屋問題困擾港人大半生,亦有逾廿萬人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之中,連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也變得奢侈。
社聯去年獲市建局將西環順成大廈的單位撥作社會房屋,並由社區組織協會負責營運「友樂居」,為劏房戶改善生活,提供適切的居所。中籤入住單位的黃先生坦言,遷入新家後環境大為改善,六歲的女兒可以逗留家中讀書溫習,無需再「放逐」於室外,「舒服到可以幾日唔出街。」

黃先生(左)一家三口搬進西環順成大廈的社會房屋單位,直言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盧翊銘攝)

甫踏住黃先生的新家,其6歲的女兒就在客廳蹦蹦跳,盡展天真爛漫,家居簡潔驟眼看像是一個尋常家庭。但在三個月前,黃先生一家三口仍住在深水埗的劏房單位,他形容當時廚房只得一個洗手盤大小,剛好能放置一個電磁爐煮食,但狹窄的空間連轉身走動也難,「盡量都想佢(女兒)係室外,唔想佢返嚟。」

由於缺乏活動空間,黃生會安排女兒參加大量由機構提供的免費課外活動,放假時會帶她到公園,希望她呼吸多些新鮮空氣,擴闊眼界,不想小孩子囿於幾十呎的空間內。

以往約一百呎的劏房,只能夠放置一張碌架床,基本上都難以走動,搬至新家後空間也比以往寬闊。(黃先生提供圖片)
黃先生一家三口搬入新居,終於有寬敞活動空間。(盧翊銘攝)
黃先生以往的單位較為狹小,廚房只有洗手盤的大小。(受訪者提供)

鄰居關係惡劣 不時被滋擾

黃先生憶述說,當時的套房單位月租索價約5500元,又遭業主濫收雙倍水電費,令每月開支高達6500元。75歲的黃先生坦言綜援租津只有約4000多元,要自己再用其他津貼去補足差額,令一家人的生活頗為拮据,為節省開支,他會到惜食堂領取免費飯餐。

但最令他不放心是劏房的安全隱憂,黃先生稱過去不時被鄰居滋擾,又被投訴單位漏水、有噪音,後來更多次剪斷入屋的光纖線,甚至踢鐵閘等洩憤,令女兒感到驚慌害怕。其後黃先生透過社福機構得悉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於是申請社協營運的西環「友樂居」項目,中籤後在四月底入住,對他一家而言,就似走進另一個世界。

他說,新居雖然只是一房一廳,但比以往光線充足和空氣流通,「以前廁所係宜家四分之一、廚房係六分之一。」更笑稱環境舒服得可以幾天足不出戶。

黃先生形容以前廁所的面積只有新單位的四分之一。(盧翊銘攝)

然而,計劃的租住年期僅限於兩年,被問到兩年後的去向,黃先生隨即就指「諗都唔敢諗」。他指,過去曾接受頸椎大手術,現在只能用拐杖步行,不方便搬家,未來只能見步行步,或會申請社聯的貨櫃組合屋項目。回想過去在劏房的生活,黃先生慨嘆政府不應該讓劏房出現,「劏房唔係畀人住的地方,只係馬死落地行,唔應該畀佢出租添嘞。」

市建局位於西環的順成大廈有34年樓齡,約140伙單位。(盧翊銘攝)

市建局將西環順成大廈47個安置單位,租予社聯作過渡房屋,其中39個單位交由社協營運「友樂居」,包括20個一人單位、14個二人單位及5個家庭單位,其中一、二人單位需要共用廚房,而66歲的陳女士就是租戶之一。

陳女士指現時的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亦令母子關係轉好。(盧翊銘攝)
陳女士稱舊時租金昂貴,已佔去兒子每月收入近四成。(盧翊銘攝)

租戶笑稱母子關係轉佳

她透露以前與兒子居住在深水埗約100平方呎的劏房,月租5300元,租金由兒子一力承擔,惟兒子月入僅得1.4萬元,租金已佔去收入近四成。

然而,五千多元租來的單位,卻沒有一個「易居」空間,100呎的房間,放著兩張單人床,「走廊」就是三個階磚的闊度,在一張木板上煮飯,由於收入微薄,購買每頓飯的材料也限於20元左右。

她指單位毗鄰街市,檔販凌晨三點就開始準備,搬貨的噪音令兩母子每晚也無法安睡,卻苦無對策。腳患發作時,更要忍住腳痛慢慢走上六層樓,「要兩隻手撐住上樓梯」,亦令她減少出戶。

陳女士笑稱有獨立廚房,令她「煮餸都有心機咗」。(盧翊銘攝)

租金減至三千多元

搬進西環的新單位後,陳太不禁揚起笑容,因為租金僅約3900元,又有獨立廚房煮飯,以往較沈默寡言的兒子,都變得健談,「會咩都講吓,今晚煮咩飯食啊,宜家有地方嘞嘛!」她亦指與「鄰房」相處融合,閒時出入都會打招呼及煲涼茶給對方。

陳女士輪候公屋已三年,但至今仍杳無音訊,她希望此類的過渡房屋,租期可以多於二年,「希望到時可以住到上公屋嘞。」

社會房屋的單位也會設有獨立廁所。(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