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東大嶼都會填海2000公頃 環團:低估對生態影響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7日)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將《香港2030+》提出的「東大嶼山都會計劃」擴大,於大嶼山東部與香港島中間水域填海2,200公頃興建大型人工島。當中交椅洲被列為自然保育區,而周公島則被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報告中提及多項為減低影響生態的措施,當中包括使用非浚挖式填海方法,及預留緩衝距離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海洋保育)李美華稱,對計劃的措施有保留,認為增加填海面積達一倍將進一步對中部水域生態帶來影響。

非浚控式填海可行性成疑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數項減低對生態環境影響措施,例如建議於島嶼的天然海岸線,及人工島之間保持200至300米的緩衝距離;並使用非浚挖式的填海方法。李美華質疑有關措施的可行性,認為香港過往未有實施緩衝區,故未能肯定會否影響海洋生態;而非浚挖填海方式雖能減低對海洋污染,但過去港珠澳大橋工程雖使用此填海方式,惟其後出現移位事故,證明該方法未必適用於本港。

團結香港基金倡議東大嶼山填海面積增一倍。(團結香港基金網站圖片)

報告中稱填海將令水流速度稍慢,但估計對水動力未有顯著影響。李美華反指,報告低估填海建島對一帶水域的影響,稱不少珊瑚、微生物均依靠水流成長,改變水流速度已會為其帶來影響。另外,報告指填海地帶與江豚及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無重疊,李美華反駁稱填海地帶的南邊曾有江豚出沒,同樣是需要保護物種。

她認為填海應是增闢土地的最後一著,建議政府應先進行海洋空間規劃。當中邀請不同持份者就未來50年內的海洋規劃進行討論,定出保育及可改劃的海洋地帶,以作可持續發展。

公屋聯會歡迎有關計劃

計劃中亦建議將7成或以上的住宅單位,用作規劃公營房屋之用。公屋聯會稱歡迎有關建議,估計可提供18萬至28萬個單位,相等於10年《長策》建議公營房屋的建屋量,相信可紓緩輪候公屋的壓力,故支持政府續研究優化計劃的可行性。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於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團結香港基金發布研究報告,建議於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2,200公頃興建人工島,較政府早前建議填海約1000公頃規模大一倍。預計可興建250,000至40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近百萬人居住,當中建議七成住宅單位作興建公營房屋,並最快於2029年完成首階段工程。

報告中指計劃填海地帶遠離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主要棲息地,而為減低對生態影響,將建議採用免挖掘填海技術,並於高生態價值地點,如交椅洲、喜靈洲、坪洲等地之間設立200米的緩衝區。